新中國的開國將領中,很多指揮員成名于解放戰爭,還有一些將領成名于抗美援朝時期,如秦基偉、溫玉成、吳瑞林、傅崇碧等等。
說起吳瑞林的名氣,了解軍史的人多少了解。
解放戰爭時,他在地方部隊工作,后編入野戰軍擔任副司令,1949年南下時才擔任軍長。隨著全國解放42軍被調去東北軍墾。沒想到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作為在東北的42軍,奉命成為第一批進入朝鮮作戰的部隊。
比起38軍、39軍、40軍,42軍作戰經驗少,戰斗水平有待提升。但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42軍打得越來越靈活,硬仗、惡仗都能完成任務。
42軍幾乎全程參與作戰,到1953年春回國,他調任海南軍區司令員。
1957年,上級決定調吳瑞林兼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同時也面臨一個機會,去高等軍事學院學習。學習是脫產,學3年。畢業可能面臨新職務安排,因此軍區副司令一職也就落空。
面對高職務,他認為日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能脫產學習3年的機會恐怕不多。在他之前,不少將領都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過。如今高等軍事學院成立,自己有幸成為第一批高級系學員。
1959年底,因海軍東海艦隊遇到事故,他被各級首長叫去,要他到海軍任職。原本到東海艦隊,后改南海艦隊司令員。南海艦隊成立晚于東海艦隊,擔負的使命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而越來越繁重。
1963年,上級任命他兼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從正兵團職提拔為大軍區副職。南海艦隊受到廣州軍區和海軍雙重領導,這樣安排也是考慮兩軍將來協調作戰便于指揮。
等于說6年前,如果不去軍事學院,自己早就是大軍區副司令。在他看來不一樣,在軍事上更系統學習理論。作為軍隊朝著正規化發展道路上前進,經過朝鮮戰爭的洗禮,也認識到現代化作戰。對自己來說學習機會遠比提拔更值得。
在南海艦隊工作8年,也指揮過一些海戰,取得成績。1968年,將他調任到海軍擔任常委司令,從職務來說是平級調動,但從職權來說變大。過去抓一支艦隊,如今三支艦隊工作。在特殊時期的他,成為海軍的核心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