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整理:
王步國 西安市臨潼區婦幼保健院
黃 茜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
卜葉波 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醫醫院
示教病例
產婦,35歲,身高155cm,體重90kg。妊娠38周+5天,G3P1,擬行剖宮產術。
既往史:3年前椎管內麻醉下剖宮產手術史,2年前全身麻醉下右側輸卵管切除史,兩次手術麻醉過程順利。無藥物過敏史、哮喘史、心臟病史。
術前檢查:心電圖正常,實驗室檢查均在正常范圍內,BP 118/72mmHg,HR 82次/分,SpO2 99%。 麻醉及手術過程:產婦入手術室后常規吸氧,建立兩組靜脈通道,心電監測顯示:BP 135/86mmHg,HR 101次/分,SpO2 99%。三方核對患者信息后開始麻醉。產婦左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選擇L3-L4間隙進行腰硬聯合穿刺,確認腦脊液回流后,向蛛網膜下腔緩慢注入0.5%重比重鹽酸羅哌卡因12mg,硬膜外腔導管置管順利,產婦無不適。麻醉成功后將產婦恢復平臥位,立即將手術床左側傾斜(約15°),測麻醉平面為T10,此時BP降至98/60mmHg,HR 65次/分,SpO2 97%,產婦打哈欠并主訴想睡覺,復測麻醉平面T8。立即靜脈推注去氧腎上腺素50ug,加快液體輸注速度。突然產婦呼之不應,HR降至40次/分,SpO2降至90%,血壓測不出,患者意識消失,呼吸心跳驟停,立即行胸外心臟按壓。助手手推子宮左側位,腎上腺素1mg靜脈注射,面罩加壓給氧。經積極復蘇2分鐘后產婦HR 120次/分,BP 90/50mmHg,SpO2 97%,意識恢復,停止胸外心臟按壓。產婦主訴心悸、胸悶、頭痛,此時BP 150/95mmHg,HR 130次/分,SpO2 99%。再次測麻醉平面為T6,催促產科醫生盡快娩出胎兒。5分鐘后取出一活男嬰,Apgar評分1,5,10分鐘均為10分。手術順利進行,術中BP 118/76mmHg,HR 92次/分,SpO2 99%。手術結束時產婦無不適,BP 110/75mmHg,HR 90次/分,SpO2 99%。手術共入量1100ml晶體液,出血400ml,尿量100ml。
提問
導致該產婦出現心臟驟停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該患者無藥物過敏史、哮喘史和心臟病史,且前兩次手術麻醉過程順利,麻醉后也沒有出現明顯的皮疹、支氣管痙攣等過敏癥狀,基本可以排除過敏和心臟疾病導致心跳驟停。蛛網膜下腔麻醉后所測平面在T8~T10,并且硬膜外腔沒有追加局部麻醉藥可以排除全脊麻和局麻藥中毒導致意識消失、心跳驟停。從短時間復蘇成功,手術過程順利,沒有出現明顯凝血功能障礙、大出血、持續低氧血癥和循環功能障礙來看,可以排除羊水栓塞。導致該產婦心跳驟停原因主要考慮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是剖宮產術中常見的并發癥,尤其在蛛網膜下腔麻醉后特別容易出現,臨床表現為頭暈、胸悶、惡心、嘔吐、打哈欠、出冷汗、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診斷標準為仰臥位時出現低血壓癥狀和體征,當轉為側臥位尤其是左側臥位后,低血壓癥狀和體征迅速減輕或消失。該產婦癥狀符合診斷標準,在胎兒娩出,解除下腔靜脈壓迫后血壓恢復穩定。產婦椎管內麻醉后低血壓主要原因是由于仰臥位后下腔靜脈與腹主動脈受壓,回心血量減少,導致心輸出量降低,子宮胎盤灌注降低。 麻醉后腹肌松弛可加重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壓迫。麻醉還會導致交感神經被阻滯,機體對低血壓的代償能力下降,同時體循環血管阻力降低,被阻滯區域內靜脈擴張,靜脈系統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減少,引起血壓下降。如回心血量嚴重降低可引起心房、心室充盈不足,機體通過反向Bainbridge和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副交感神經過度增強及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導致產婦椎管內阻滯后突發低血壓、心動過緩,甚至心搏驟停。
知識點總結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 SHS)是指妊娠晚期孕婦在仰臥位時,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和/或腹主動脈,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下降,從而引起的一系列低血壓癥狀(通常收縮壓下降超過基線20-30%或低于100mmHg),臨床表現為頭暈、胸悶、惡心、嘔吐、打哈欠、面色蒼白、出冷汗、心跳加快等。
(一)SHS診斷標準:仰臥位時出現低血壓癥狀和體征,當轉為側臥位尤其是左側臥位后,低血壓癥狀和體征迅速減輕或消失。
(二)SHS病理生理機制
(1)下腔靜脈受壓: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導致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回心血量減少,每搏量和心排血量隨之降低(圖B)。通過對孕32- 40周剖宮產的患者從兩側股靜脈打入造影劑后發現血液在下腔靜脈分叉處被完全堵塞(圖一),且堵塞范圍與整個子宮長度相等可高達子宮底部,硬膜外靜脈、椎旁靜脈以及臍靜脈回流代償性增加,而胎兒娩出后所有病人的下腔靜脈變得通暢(圖二)。
圖一:剖宮產前仰臥位造影顯示下腔靜脈血流受阻
圖二:剖宮產關腹膜后仰臥位造影顯示下腔靜脈血流正常
(Kerr MG et al. Brit. med. J.1964; 1: 532-533)讓產婦側臥或在胎兒娩出前將子宮向前舉起可以使下腔靜脈壓力明顯下降(圖三)。
圖三 剖宮產時下腔靜脈壓變化(Kerr MG. J ObstetGynaecol Br Commonw. 1965; 72: 513-29)
下腔靜脈的堵塞可加重下肢靜脈血淤積,進而增加足踝水腫,下肢靜脈曲張甚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下腔靜脈受壓部位下方的靜脈壓力升高,導致下半身的靜脈血代償性地通過椎旁靜脈叢回流至奇靜脈。靜脈血再通過奇靜脈回流至上腔靜脈,從而繞過下腔靜脈梗阻部位以維持回心血量。孕期硬膜外靜脈的擴張增加了硬膜外導管置入位置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大量局麻藥物被意外注入血管。
(2)腹主動脈受壓:妊娠晚期通過對盆腹腔動脈造影顯示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被擠向左側,造影劑部分缺失,因此孕婦在妊娠晚期仰臥時腹主動脈血流也部分受阻。對動脈壓力的測量發現仰臥時60%的產婦有明顯的股動脈壓下降,而18%有肱動脈壓下降,所以即使母親上肢測量(肱動脈)的血壓正常,也有可能因為腹主動脈受壓而造成子宮缺血和胎兒受損。
(3)心率變化:為了代償體位改變引起的血壓變化,竇弓反射(動脈壓力感受器反射)在心血管反射中為主導。盡管竇弓反射在椎管內麻醉引起低血壓時會造成心率加快,然而無論高平面(T4以上)還是低平面(T10以下)腰麻時,病人常出現心率減慢或不變。高平面腰麻時的心率減慢通常被認為是因為心交感神經(T1-T5)被抑制所致,但低平面腰麻時的心率減慢卻不能用心交感神經抑制解釋。當病人因為高平面腰麻血壓降低又伴有心率減慢時,將病人下肢抬高或頭低位(使靜脈回流增加)會使血壓和心率同時增加。如果高平面腰麻時的心率減慢是單純由于心交感神經抑制引起,那么病人體位改變不會使得心率增加。因此剖宮產椎管內麻醉后的心率減慢除心交感神經被抑制外還受反向Bainbridge反射(當血容量不足時,右心房壓力下降,容量感受器受到的刺激減少,導致迷走神經活動增強,心率減慢) 和Bezold–Jarisch反射(血容量嚴重不足時,心肌用力收縮充盈不足的心室,這種機械刺激使左心室受體被激活,從而抑制交感神經活性,引起心率減慢、外周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影響。
練習思考題
1.關于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主要表現是產婦在仰臥位時出現血壓急劇下降,伴頭暈、惡心、胸悶、出冷汗、打哈欠、脈率加快、面色蒼白等 B. 一般在妊娠28周之后,特別是32-36周時最容易發作 C. 一般只在麻醉后出現 D. 預防方法為采用左側傾斜30°體位 E. 預防性擴容也可防治
2. 關于孕婦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是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了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所致 B. 產婦采用右側傾斜30°或墊高左髖部即可緩解 C. 進行硬膜外操作前,應常規開放上肢靜脈進行預防性輸液擴容 D. 血壓低至80mmHg時,會使胎盤灌注減少,危及胎兒 E. 在麻醉特別是交感神經阻滯術后更易發生
3. 女性,26歲,足月妊娠,早破水,BP120/80mmHg,HR92次/分,在硬膜外阻滯下行剖宮產術,麻醉操作順利,平臥位后,BP80/60mmHg,HR120次/分,主訴頭暈,馬上置產婦左側傾斜位,上述癥狀遂緩解。引起上述癥狀的原因是( )A. 全脊髓麻醉 B. 急性肺水腫 C. 休克 D.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 E. 局麻藥過敏
(三)SHS發生率:幾乎所有足月分娩的孕婦下腔靜脈都受到壓迫,但只有10%~15%的孕婦出現了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可能的原因包括:
(1)多數病人的靜脈側枝循環豐富,可以代償性地增加回流靜脈血。子宮、卵巢動脈交通支足夠,可以代償主動脈部分受阻。
(2)正常動脈壓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種快速的負反饋作用,當回心血量因下腔靜脈受阻減少而引起血壓下降時,壓力感受器反射會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率加快,從而維持血壓正常。
(3)子宮形狀的差異和變軟程度不同。宮縮時子宮變硬并成為卵圓形凸起,骨性脊柱從而保護了下腔靜脈輕度受壓或不受壓。在宮縮間期,子宮變軟,壓迫下腔靜脈。但正常宮縮間期很短,為1-3min,從而避免了對下腔靜脈的長時間壓迫。
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確定哪個孕婦的動靜脈側枝循環足以代償主動脈-下腔靜脈壓迫,哪個孕婦的神經反射活動足以使外周血管收縮到血壓正常的程度。即使母親上肢測量(肱動脈)的血壓正常,也不除外可能因為腹主動脈受壓而造成的子宮血流不足和胎兒受損。對于進行椎管內麻醉和全身麻醉的產婦,麻醉降低了交感神經張力,損害了機體的血壓代償反應,從而增加了仰臥位時低血壓的風險。因此所有病人都應該有預防主動脈-下腔靜脈受壓的措施。
(四)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癥的并發癥有:
(1)胎兒缺氧和低Apgar評分。子宮和胎盤血流量取決于母體的心排血量,與子宮灌注壓正相關,而與子宮血管阻力負相關。低血容量、主動脈-下腔靜脈受壓以及椎管內麻醉或全身麻醉后交感神經阻滯導致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均可造成母體低血壓,從而導致子宮胎盤血流灌注降低和胎兒缺氧。
(2)可能導致胎盤早剝。下腔靜脈受壓后,壓力返傳到絨毛蛻膜間隙造成胎盤早剝。
(3)腎血流灌注降低,輸尿管受壓,尿量減少。
(4)超聲多普勒顯示,妊娠晚期(29-41周)孕婦仰臥時頸內動脈血流速度降低37%,提示腦供氧不足。
(5)在全麻或腰麻下,交感神經被阻滯,血管收縮代償能力下降。因為這種失代償,腰麻引起的血壓下降加上“仰臥位低血壓”可能是剖宮產腰麻后病人循環衰竭和死亡的原因。
(五)產婦椎管內麻醉后低血壓原因:
(1)椎管內麻醉導致交感神經阻滯,阻滯平面以內的小動脈舒張引起體循環血管阻力降低。同時被阻滯區域內靜脈擴張,靜脈系統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減少,引起血壓下降。T4以上高平面阻滯,阻斷心臟加速神經纖維,削弱心臟代償功能,進一步加重低血壓。
(2)產婦仰臥位后下腔靜脈與腹主動脈受壓,回心血量減少,導致心輸出量降低,子宮胎盤灌注降低。 麻醉后腹肌松弛加重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壓迫。如回心血量嚴重降低可引起心房、心室充盈不足,通過反向Bainbridge和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副交感神經過度增強及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導致產婦椎管內阻滯后突發低血壓、心動過緩,甚至心搏驟停。
(3)剖宮產時,胎兒、胎盤娩出后腹腔壓力驟降,內臟血管急劇擴張,血液向內臟傾流,回心血量驟減,導致血壓明顯降低;子宮迅速縮復,胎盤循環停止,子宮血竇內血液涌入體循環,使循環出現劇烈波動可加重心臟負擔,這對于心功能不全產婦可能是致命的。
(4)縮宮素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應,其對心臟的負性肌力和負性頻率作用的程度與藥物劑量相關,靜脈注射縮宮素后初期心率加快,5 min后回落到對照值。大劑量靜脈給藥時,可因縮宮素直接擴張血管導致動脈壓明顯下降,心輸出量代償性增加,縮宮素短時間內失活,血壓可于數分鐘內恢復穩定。對于一些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較差的患者可能沒有這種正常的反應,尤其在高平面椎管內阻滯,低血壓合并大出血的剖宮產患者,靜脈注射大劑量的縮宮素可造成嚴重低血壓,甚至心搏驟停。大劑量縮宮素具有明顯抗利尿作用,可出現水潴留導致低血鈉,嚴重者會發生水中毒、肺水腫、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5)長時間禁飲食或者產前出血導致容量不足。
(6)心功能不全。
(7)妊高癥患者術前應用多種抗高血壓藥物、鎂劑、利尿劑、鎮靜劑等藥物。
(8)高體重指數、雙胎、巨大兒、羊水過多。
(六)剖宮產麻醉低血壓防治措施:
(1)體位調節:胎兒娩出前保證子宮左傾位,以減輕或解除子宮對腹主動脈和/或下腔靜脈的壓迫,避免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發生。使骨盆左傾30度,用手將子宮推向左側或是完全左側臥位,可以使心輸出量和下肢血壓進一步回升。但是傾斜角度太大病人會感覺不舒服,特別是在手術臺上。當手術臺傾斜平均9度時會使患者感到不安。建議在剖宮產時右胯墊高15度,在產房床上墊高30度。如果子宮左傾不能使病人癥狀或胎心異常緩解,可以讓病人完全左側臥位。總之,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墊高角度和方向。要注意的是,大部分麻醉人員都對墊高角度估計過高(實際角度低于估計角度)。
圖四 子宮左移雙手法
圖五 子宮左移單手法
(Jeejeebhoy FM et al. Emergency Medicine International 2013; 6: 1-8)
子宮傾斜位對于高危產婦(出血、肥胖)和胎兒(早產)更為重要。主動脈-下腔靜脈減壓對孕婦心肺復蘇至關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推子宮左側位,這樣孕婦可以保持平臥位,有利于同時進行有效的胸部按壓、氣道處理、靜脈開放和除顫,以增加復蘇成功率。把右胯墊高使子宮左傾時胸部按壓的力量只有80%達到心臟,而有效的胸部按壓是搶救關鍵。總之體位調節是一種簡單、無創、安全、有效且易于實施的干預措施,適用于各種臨床場景。體位調節應成為預防和治療SHS的首選措施。
(2)液體擴容:可以在麻醉前(預擴容)或麻醉開始即刻(同步擴容)輸注 500~1000ml 的液體(晶體液、膠體液均可),以預防麻醉期間低血壓。優先推薦同步擴容,如明確血容量不足,建議快速擴容。
(3)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是防治椎管內麻醉低血壓的主要策略。腰麻時優先推薦預防性輸注血管活性藥物以降低低血壓發生率。對合并子癇前期、 高血壓、心臟病等產婦,不建議預防性應用。
①去氧腎上腺素僅激動外周血管α1腎上腺素能受體,可使收縮壓及舒張壓同時升高,又能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并且對胎兒的酸堿平衡影響小,可作為產科低血壓防治的一線藥物。但需要注意掌握合適劑量,避免反應性高血壓及反射性心動過緩。預防性應用:去氧腎上腺素20~40ug靜脈注射或 0.5ug/kg/min靜脈輸注;治療性應用:去氧腎上腺素50~100μg靜脈注射。
②去甲腎上腺素具有強效的α1受體興奮作用,又有微弱的β受體作用。提升血壓效果好,沒有明顯的反射性心動過緩的副作用。也可以作為低血壓防治的一線藥物。預防性應用:4~6ug靜脈注射或 0.08ug/kg/min靜脈輸注;治療性應用:6~10ug靜脈注射。
③麻黃堿:直接興奮α、β受體,也可促使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而產生間接作用,從而提升血壓。其缺點是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可增加新生兒酸血癥的發生率。可作為產科低血壓防治的二線藥物。推薦用法: 5~15mg 靜脈注射或滴注。
(4)避免不必要的高平面阻滯(T4以上)。
(5)持續吸氧、加強監測及時發現血壓變化并處理、被動抬高下肢或下肢加壓。
練習思考題
4. 剖宮產孕婦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平臥,產婦出現明顯的血壓下降和心率增快,最有效的處理措施是( )
A. 吸氧 B. 輸液 C. 身體頭低30° D. 身體左側傾斜30° E. 身體右側傾斜30°
5.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是因為增大的子宮壓迫了( )A. 下腔靜脈 B. 髂內靜脈 C. 髂外靜脈 D. 髂總靜脈 E. 子宮靜脈
6. 有關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臨床表現為低血壓、面色蒼白、惡心、嘔吐等 B. 由仰臥位改為側臥位時,癥狀即消失 C. 可見于妊娠末期的孕婦 D. 妊娠中期也可能出現 E. 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影響不大
7.為預防產婦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下列哪些措施是合理的( )
A. 所用局麻藥劑量比非孕婦減少1/3
B. 左側傾斜30度體位
C. 墊高產婦右髖部
D. 開放上肢靜脈
E. 預防性輸液
8. 防止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以下措施中不恰當的是( )
A. 產婦取左側傾斜30度體位
B. 墊高產婦右髖部,使之左傾20度~30度
C. 產婦取頭高足低位
D. 常規開放上肢靜脈
E. 預防性輸液500ml
參考答案
1.C
解釋: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是指孕婦在仰臥位時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從而引起血壓下降。主要表現為血壓急劇下降,伴有頭暈、惡心、胸悶、出冷汗、打哈欠、脈率加快、面色蒼白等癥狀(A正確)。該綜合征通常在妊娠28周之后,特別是在32-36周時最容易發作(B正確)。預防方法包括采用左側傾斜30°體位以減輕子宮對血管的壓迫(D正確),以及預防性擴容以增加血容量(E正確)。然而,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不僅限于麻醉后出現,即使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孕婦在仰臥位時也可能發生(C錯誤)。
2.B解釋: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是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了主動脈及腔靜脈,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從而引起血壓下降(A正確)。為了緩解這一癥狀,應采用左側傾斜30°體位或墊高右髖部,而不是右側傾斜30°或墊高左髖部(B錯誤)。進行硬膜外操作前,常規開放上肢靜脈進行預防性輸液擴容可以增加血容量,有助于預防低血壓(C正確)。子宮和胎盤血流量取決于母體的心排血量,與子宮灌注壓正相關,而與子宮血管阻力負相關。任何導致母體低血壓原因(血壓低至80mmHg時)都會使子宮胎盤灌注減少,危及胎兒(D正確)。在麻醉特別是交感神經阻滯術后,由于交感神經被抑制,血管擴張,更容易發生低血壓(E正確)。
3.D解釋:該病例描述了一名妊娠足月的產婦在硬膜外阻滯下行剖宮產術時,平臥位后出現血壓下降(從120/80mmHg降至80/60mmHg)、心率加快(從92次/分增至120次/分)以及頭暈等癥狀。這些癥狀在將產婦置于左側傾斜位后迅速緩解。這種情況符合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表現(D正確)。全脊髓麻醉會導致嚴重的呼吸和循環抑制,急性肺水腫會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和濕啰音,休克通常伴有其他全身癥狀,局麻藥過敏則會有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這些都不符合該病例的癥狀(A、B、C、E錯誤)。
4.D
解釋:剖宮產孕婦在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平臥時,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從而引起血壓下降和心率增快。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處理措施是將產婦身體左側傾斜30°,以減輕子宮對血管的壓迫,恢復血流動力學穩定(D正確)。吸氧可以改善氧合,但不能直接解決低血壓問題(A錯誤)。輸液可以增加血容量,但不是最快速有效的措施(B錯誤)。身體頭低30°或右側傾斜30°并不能有效緩解子宮對血管的壓迫(C、E錯誤)。
5.A
解釋: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主要是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了下腔靜脈,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從而引起血壓下降(A正確)。髂內靜脈、髂外靜脈、髂總靜脈和子宮靜脈雖然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主要原因是下腔靜脈受壓(B、C、D、E錯誤)。
6.E
解釋: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包括低血壓、面色蒼白、惡心、嘔吐等(A正確)。當產婦由仰臥位改為側臥位時,癥狀通常會迅速消失(B正確)。該綜合征常見于妊娠末期的孕婦,但也可能在妊娠中期出現(C、D正確)。然而,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會導致胎盤灌注減少,從而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對胎兒的影響并不小(E錯誤)。
7. B, C, D, E
解釋:
B. 左側傾斜30度體位:這是預防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的壓迫,增加回心血量。
C. 墊高產婦右髖部:通過墊高右髖部,使產婦左側傾斜20°~30°,同樣可以減輕子宮對血管的壓迫。
D. 開放上肢靜脈:開放上肢靜脈可以方便快速輸液,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低血壓情況。
E. 預防性輸液:預防性輸液可以增加血容量,有助于維持血壓穩定。
A. 所用局麻藥劑量比非孕婦減少1/3: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局麻藥劑量可能需要調整,但這不是預防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主要措施。因此,A選項不正確。
8.C
解釋:
A. 產婦取左側傾斜30度體位:這是預防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有效方法。
B. 墊高產婦右髖部,使之左傾20度~30度:這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D. 常規開放上肢靜脈:便于快速輸液,是合理的預防措施。
E. 預防性輸液500ml:增加血容量,有助于維持血壓穩定。
C. 產婦取頭高足低位:仰臥位低血壓時通過頭低位可以增加回心血量,而頭高位不利于血液回流,對仰臥位低血壓治療無效。因此,C選項是不恰當的措施。
[ 文字部分滑動,圖片固定 ]
參考文獻
【1】趙培山.詳談“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癥”. 新青年麻醉論壇. 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中心麻醉科趙培山教授原創供稿.
【2】 格魯博 M A. 米勒麻醉學[M]. 第9版. 鄧小明, 黃宇光, 李文志, 譯.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21:1399,1400,1946,1948.
【3】 趙培山. 分娩鎮痛臨床問題解析[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45,46.
【4】 李師陽, 陳新忠, 黃紹強,等. 中國產科麻醉專家共識[J]. 中國麻醉學指南與專家共識 , 2020, 12(8): 1-2. 【5】 黃建宏, 朱斌 主編. 產科麻醉應急手冊: 圍手術期緊急事件認知輔助[M]. V1.0. 斯坦福大學產科麻醉認知輔助項目, 2019,11. 【6】 周仁龍, 王珊娟, 杭燕南. 剖宮產麻醉期間低血壓的防治進展.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 2020;41(7):702-707.
【7】 鄧小明, 等. 現代麻醉學[M]. 第5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0:1355.
有獎原創病例征集
新青年麻醉論壇病例版有獎原創病例征集活動進行中,歡迎各位同仁參與并投稿。
精品病例討論微信群:邀請制,定期進行病例討論和內部交流,凡在論壇發布或向版主提交原創病例者(請注明姓名,單位,微信,以word文件發送至版主郵箱)受邀加入。
病例管理團隊:有充足的業余時間和一定的專業能力,愿意積極參與病例數據庫和相關事業群建設,有志向與新青年一同成長進步的精英。
聯系人:
卜版主 微信號:buyebo
蔣版主 微信號:figo1277636690
郵 箱:280373937@qq.com
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所刊載原創或轉載內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論壇觀點或立場。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新青年服務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