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曾經在央視拍攝紀錄片的導演,近三十年的職業生涯,我曾用鏡頭丈量過無數山河,記錄過萬千人生。當雙腳真正踏入浦東這片土地,這里蓬勃跳動的脈搏,瞬間叩響了我內心深處對故事的渴望。那些藏在鋼筋森林與市井煙火里的匠心傳奇,像磁石般吸引著我,迫不及待地舉起鏡頭,開始捕捉新時代工匠獨一無二的生命詩篇。
我的鏡頭緩緩掃過這片熱土,印象最深的五位工匠身影如浪尖躍動的星火,在眼前閃爍。他們的故事看似獨立成章,卻都暗涌著同一種精神血脈,那是浦東人敢為人先的闖勁,也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自覺,更是新時代工匠對 “匠心” 二字的深情詮釋。
當漫畫家馬毅用畫筆解構千年文化,將敦煌飛天的飄逸、明代機甲的雄渾注入漫畫分鏡時,化學女博士吳生英正透過光譜儀,把江南園林的光影變幻轉化為光催化涂料的創新靈感。一個在二維世界重構東方美學,一個在微觀領域重塑生活空間,他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將傳統與現代熔鑄成新的文明符號。就像浦東天際線里并肩而立的傳統飛檐與玻璃幕墻,既保留著歷史的溫度,又閃耀著未來的光芒。
發型師張云飛在剪刀與梳子間發現行業新可能,植物保護專家高志潔在鳥鳴與蟲吟中探尋生態平衡,看似截然不同的職業軌跡,卻在“創新”的坐標系上交匯。張云飛創辦了全球首家民間美發博物館,八百余件跨越700年歷史的美發工具,從歐洲宮廷的象牙梳到清代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在玻璃展柜里訴說著被歲月塵封的匠心。他拂去偏見,讓剪刀與梳子碰撞出的不僅是時尚造型,更是一個行業的尊嚴與文化厚度。而高志潔則化身生態守護者,在世紀公園搭建起 “鳥類同盟”。當灰喜鵲振翅掠過浦東金融城的天際線,它們銜走的不僅是啃食草坪的害蟲,更是守護著這座鋼鐵森林里珍貴的 “城市之肺”。這些穿梭在樓宇間的靈動身影,讓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達成微妙的和解,正如浦東在高速發展中始終保留著詩意棲居的可能。
大飛機交付工程師藺西宏,恰似這場時代交響的定音鼓。當他用“九宮格”管理法將飛機交付的復雜工序編織成精密樂章時,馬毅正用漫畫分鏡講述中國故事的起承轉合,吳生英在實驗室調配守護健康的化學韻律。他們以不同的節奏,共同奏響了“中國創造”的時代強音。就像浦東的磁懸浮列車劃破長空,載著無數工匠的夢想,朝著星辰大海飛馳。
我看見馬毅在稿紙上勾勒敦煌壁畫的線條,吳生英在實驗室調試光催化材料的配比,張云飛輕撫著百年前的理發工具,高志潔在公園湖畔聆聽灰喜鵲的歡唱,藺西宏在交付現場凝視著即將啟航的客機。這些畫面重疊成浦東最動人的剪影——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神話,只有無數平凡人以匠心為舟,用執著與熱愛,共同書寫著屬于中國工匠的壯麗史詩。
每一道精心雕琢的漫畫線條,每一組精確計算的化學公式,每一次精確無誤的發型修剪,每一聲清脆悅耳的鳥鳴囀啼,每一架翱翔天際的國產客機,都是他們獻給浦東、獻給時代的深情告白。
原標題:《晨讀|朱亮:我在浦東拍工匠》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朱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