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上,有這樣一位老者,他的人生軌跡與新中國的發展同頻共振,他的翰墨足跡遍布公益事業的各個角落,他以筆為刃,書寫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他以墨為魂,勾勒出人間的溫情與大愛。他就是河南省建設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 朱鶴崙。這位從鄭州走出的書法家,用一生的時光詮釋著書法藝術的真諦,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擔當。
昆侖山下的墨香童年
1949 年 7 月,朱鶴崙出生于鄭州一個普通的家庭,與新中國同齡的他,自小就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父親作為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是他書法啟蒙的引路人。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父親的書房成為了他最向往的地方。一張宣紙、一支毛筆、一方硯臺,構成了他童年最珍貴的記憶。
父親常常教導他:“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先人的智慧與精神。” 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年幼的朱鶴崙開始臨摹碑帖,從楷書的端莊穩重到行書的流暢自然,他在筆墨的世界里不斷探索,逐漸感受到了書法藝術的魅力。
那時的鄭州,街頭巷尾常常能看到寫春聯、辦板報的場景,朱鶴崙總是擠在人群中看得入神。回到家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毛筆,在廢舊的報紙上模仿著看到的字跡。小小的他或許還不知道,這些看似平常的經歷,正在為他日后的書法人生埋下堅實的伏筆。
國企歲月的筆墨春秋
1969 年,朱鶴崙參加工作,進入鄭州農藥廠成為了一名普通工人。在那個講究 “又紅又專” 的年代,他的書法特長很快得到了展現的機會。車間的黑板報、廠里的宣傳欄,處處都留下了他工整秀麗的字跡。憑借著這份特長,他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晉升為班長、車間主任,最終成為了廠里的工會主席。
作為工會主席,朱鶴崙深知自己肩負著維護職工權益、豐富職工文化生活的重任。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國慶節的拔河比賽、猜謎活動,春節的聯歡晚會,每一場活動都離不開他的精心策劃與籌備。而他的書法,更是成為了這些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他親自為活動書寫標語、海報,為獲獎職工題寫獎狀。在他的努力下,廠里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職工們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強。1997 年,他代表河南省參加了北戴河全國職工政治思想工作會議,這份榮譽不僅是對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他多年來用心付出的褒獎。
在國企工作的 30 年里,朱鶴崙將書法與工作緊密結合,用筆墨書寫著對企業的熱愛,對職工的關懷。他的書法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是成為了連接企業與職工的橋梁,成為了傳遞正能量的載體。
退休再就業的跨界傳奇
1999 年,朱鶴崙從農藥廠退休,本以為可以過上悠閑的晚年生活,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 應聘到華禹天源企業成為一名水電熱力技術工。這一轉變,不僅是職業身份的轉換,更是人生態度的體現。
在華禹天源,朱鶴崙憑借著扎實的技術功底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很快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認可。然而,最讓人驚嘆的是他在工作中展現出的多才多藝。企業招聘時,他親自書寫招聘廣告,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吸引了眾多求職者的目光,成為了企業的 “活招牌”。
更令人稱奇的是,他竟然還能用俄語協助企業面試翻譯求職者。原來,在初中時期,他曾學習過俄語,雖然時隔多年,但基本的交流能力依然保留。在面試現場,他用俄語與求職者交流,糾正發音重音,展現出了非科班但實用的語言能力,讓年輕的應聘者們佩服不已。
在華禹天源工作的 13 年里,朱鶴崙用實際行動證明了 “活到老,學到老” 的真諦。他沒有因為年齡而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嘗試新的領域,挑戰自我。他的書法特長在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成為了服務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公益路上的筆墨溫情
退休后的朱鶴崙,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公益事業中。他深知,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能夠傳遞愛與溫暖的力量。2016 年 5 月 24 日,在河南省人民大會堂舉辦的 “為百名腦癱兒童獻愛心書畫義賣” 活動中,他帶著自己精心創作的《厚德載物》《大愛無疆》等作品來到現場。
看著那些因為腦癱而飽受折磨的孩子們,他的心中充滿了憐憫與心疼。他在現場揮毫潑墨,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著對孩子們的祝福與期望。當他的作品被競拍成功時,他的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他將拍賣所得的善款全部捐贈給了腦癱兒童家庭,用實際行動為這些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2017 年 5 月 19 日,河南電視臺舉辦的 “文武決” 愛心公益活動中,朱鶴崙的《家和萬事興》作品以 2 萬元的價格拍賣成功。這一次,他將善款全部捐獻給了鄭州市蘭花草殘疾人藝術團,用于購買輪椅等助殘設備。在捐贈現場,一位殘疾人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您的字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我們生活的希望。”
這些年來,朱鶴崙參加了無數場公益活動,他的足跡遍布鄭州的大街小巷,他的書法作品走進了無數個需要幫助的家庭。他用筆墨書寫著人間大愛,用行動詮釋著一位書法家的社會擔當。
翰墨飄香的藝術人生
作為鄭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畫委員會理事、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朱鶴崙的書法成就備受認可。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內外參展并獲獎,部分作品更是被澳門、日本、馬來西亞、挪威等地的機構和藏家收藏。
他的書法作品獨具個性,遠觀磅礴大氣,沉雄渾厚,如昆侖山般巍峨聳立;細看匠心獨運,融匯百家之長,似黃河水般奔騰不息。無論是《祖國萬歲》的豪邁大氣,還是《家和萬事興》的溫馨祥和,都展現出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悟。
在藝術的道路上,朱鶴崙始終保持著謙遜與執著的態度。他不斷學習借鑒古人的書法精髓,又勇于創新,融入自己的思考與情感。他說:“書法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藝術,只有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才能不斷地進步與提高。”
不忘初心的黨員本色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朱鶴崙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無論是在國企工作期間,還是在退休后的公益事業中,他都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 “為人民服務” 的宗旨,用書法傳遞著正能量。
在社區里,他常常免費為居民書寫春聯、福字,用筆墨為大家送去節日的祝福;在學校里,他義務為孩子們教授書法課,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書畫院里,他積極組織開展書法交流活動,推動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他說:“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書法家,我有責任用自己的特長為社會做出貢獻。只要我還能拿起毛筆,我就會一直寫下去,為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朱鶴崙的人生,是與筆墨共舞的一生,是與公益同行的一生。從昆侖山下的墨香童年到國企歲月的筆墨春秋,從退休再就業的跨界傳奇到公益路上的筆墨溫情,他用一支毛筆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更用一顆赤子之心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依然在翰墨的世界里耕耘不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藝術與生命的真諦。(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