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18國際博物館日“我愛文博”主題閱讀活動閃耀第二屆東北書博會
5月18日下午,由吉林省文化產業促進會指導,吉林省互聯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吉林省博物館協會協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我愛文博’主題閱讀活動”在長春農博園書香山海展館舉行。
當“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的全球主題,遇上“書香吉林閱見未來”的本土愿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在此開啟。
在精彩的致辭環節后,吉林省網絡作家協會理事段珺瑤、《吉林文脈》資深編輯郭帥以“從紙質書到文物——文化傳承的多元載體”為議題,圍繞文化傳承方式的變遷展開探討。
兩位嘉賓從文化的內核、文字與文物的關系、數字化與實體化優缺點、閱讀習慣等角度延伸,認為文字承載文化,文物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輔相成,文化內核并未因載體變化而改變。要在堅守文化內核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通過數字化轉型,結合潮流開發文化資源,激發年輕人對文化的興趣。
在另一場議題為“數字時代的文化記憶:科技如何重塑傳統傳承”的主題對話中,吉林省建筑歷史與建筑遺產保護學會常務秘書長王新英,吉林藝術學院教師、漫繪長春文創品牌主理人彭朔,非遺傳承人(裝裱修復技藝)張蒴緊密貼合書博會主題,帶來一場跨界對話。
王新英認為文化賦予科技內涵;科技為文化傳承擴展內容,并助力文化推廣保留。像許多博物館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彭朔和張蒴通過自身工作經歷,分享科技成果應用在各自行業帶來的變化和幫助。
在如何突破同質化問題上,嘉賓們認為應梳理地方歷史文脈,融合科技,加強交流學習,走出一條吉林特色之路。
從書香到文博,從紙墨到數字,載體在變,但文明的血脈始終延續。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中,吉林的文化傳承正以多元載體、創新形式走向未來。
來源:中國吉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