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東海之濱到長江之畔,從千米懸索橋到超級沉井,胡風明用匠心跨越山河——(引題)
一座座大橋,是他“寫給時代的情書”(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徐新星 通訊員 何家琪 黃凱軍
5月,長江邊的晨霧還未散盡,張靖皋長江大橋北錨碇施工現場已響起機器轟鳴聲。
“利用好沉井5D智能建造系統實時監測沉井狀態?!敝薪灰还旨瘓F張靖皋長江大橋A5標項目負責人胡風明正在施工現場和技術員交流工作心得。不遠處,江鷗掠過,塔吊轟鳴,綁扎完鋼筋的大橋骨架,如巨獸嶙峋的肋骨,在江風中靜默佇立。
26年來,從東海之濱到長江之畔,從千米懸索橋到超級沉井,胡風明主持過多項國家級重大橋梁建設及技術管理創新工作,突破了多個“卡脖子”技術難題。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這位用匠心跨越山河的“筑橋人”獲評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毫米精度的匠心突圍
2014年深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灣海域,海風裹挾著咸澀的潮氣,撲向施工棧橋。
彼時,蹲在節段梁預制場的胡風明眉頭緊鎖——這個國內最大變截面節段梁懸拼橋項目,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技術困境。
“如果再不成功,浙江將不再設計類似結構。”專家的要求猶在耳畔。開弓沒有回頭箭。胡風明帶領團隊反復研究、試驗,那段時間,大家的眼里布滿了血絲,但從未有人喊累。
經過大量數據比對分析后,胡風明決定大膽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首次提出變截面節段梁模板分區系統設計理念,研發出短線匹配法節段梁預制測量成套技術。在胡風明帶領下,項目團隊成功把安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
在首片節段梁吊裝現場,全站儀屏幕上數字跳動,最終定格在10毫米的誤差范圍內?!俺晒α?!”技術員李林激動得與胡風明緊緊相擁。胡風明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在胡風明的一本早已卷邊的筆記本里,每頁都爬滿了用不同顏色記號筆標注的批注。紅的焦灼、藍的冷靜、黑的堅定……字跡交疊處藏著1200多個晝夜的技術攻堅細節。
這項設計,不僅讓樂清灣大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還催生了4項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交通運輸部將其作為“浙江范本”推向全國。
長江之畔的生態突圍
2018年7月,重慶新田長江大橋北岸工地,熱浪灼人。胡風明頭戴安全帽,手持地質雷達,攀爬在陡峭的江岸。他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原本設計在江水中的北岸右幅主塔“上岸”。
“方案都通過論證了,何必折騰?”在部分職工的抱怨聲中,胡風明帶著技術團隊開始了“愚公移山”般的工作。在45攝氏度的高溫中翻山越嶺、踏勘論證,通宵達旦地采集數據,胡風明3個月瘦了10幾公斤。
經過深入探索和反復實驗,他們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動畫模擬演示,實現了動態設計優化。在技術論證會上展示最終方案時,這個讓大橋“扭腰”的神來之筆,驚艷了與會專家。最終,胡風明團隊成功讓北岸右幅主塔向前邁進9.5米。
這一小步的位移,相當于在岸邊與江水之間搶出一塊陸地,巧妙規避了涉水施工帶來的安全環保質量風險,既節約了近2000萬元工程造價,又有效保護了長江母親河的生態環境。
主塔封頂那天,陽光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江面上聚集了一大群白鷺,歡快地飛翔。
“地下宮殿”的智慧突圍
2024年8月23日,張靖皋長江大橋北航道橋北錨碇沉井精準下沉到位。這個長75米、寬70米、高57米的“地下宮殿”,歷經近兩年鏖戰,最終以1.6厘米的中心偏位創造了同類工程的國際領先水平。
當胡風明站在沉井頂部俯瞰時,江風習習,掀起他褪色的工裝,露出鬢角的霜白—— 這位48歲的橋梁工程師,已在工地度過了600多個日夜。
“沉井就像巨型積木,每一塊都要嚴絲合縫?!边@座國內公路橋梁最大的沉井基礎,每下沉1厘米都可能因地質不均而偏位。面對30多萬立方米的取土量和57米深度范圍內的復雜地質條件,胡風明帶領團隊研發的“沉井5D智能建造系統”,如同給龐然大物裝上了“智慧大腦”。220多個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精準預測下沉趨勢。
在最緊張的下沉階段,胡風明把辦公室搬到了工地集裝箱。“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沉住氣。”這是胡風明在現場和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正是因為他和團隊、現場工人一起“掛圖作戰”,最終,沉井下沉偏位從網球大小精確到了玻璃球大小。這一成果榮獲“天工杯”金獎等榮譽。
胡風明說:“我的人生命運,似乎就是一座橋與一座橋連接起來的,每一座大橋都是我寫給時代的情書?!?/p>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