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筆記 /
野馬財經李曉曄:傳媒從業者如何不被DeepSeek取代?
?整理:朱奕臣
編輯:鐘宸
李曉曄
李曉曄,新媒體野馬財經創始人、原《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深度調查記者。曾擔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業界導師,在疫情期間講授《財經新聞》課程;貴州丹寨小鎮第81任輪值鎮長;2012、2013年連續兩次參加第一財經全國兩會報道、作品曾入選《第一財經日報》二十年20篇優秀報道。
代表作品(作品鏈接附在留言區置頂):
[1]《起底明天系》
[2]《“中信國安系”千億資本騰挪幻術》
[3]《高德打車的“幌”言》
[4]《白馬會所炫富小哥,搞砸娛樂大亨李瑞華的資本騰挪術》
“專業做事,本色做人”——這八字箴言伴隨李曉曄多年,是她曾經一財領導的臨別贈言,亦成為她堅守的職業信條。在財經媒體這一充滿誘惑的“名利場”里,她始終思索著“怎么做才能無愧于這個職業”。十余年從業生涯,李曉曄超越名利誘惑,堅守專業本色,最終走出一條獨具風格的職業之路。
李曉曄
以下是李曉曄的講述:
當前,AI在稿件撰寫中的事實核查方面仍顯不足,偶有信息不實的情況。此外,其生成文本在通俗化表達與結構銜接方面存在短板,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往往欠缺文采,以及邏輯張力和情感溫度。盡管使用AI能夠提升初稿效率,但還是需要具備專業素養的編輯進行內容優化與潤色。
AI在多數情境下應被視為輔助工具,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它去寫稿。以DeepSeek生成稿件《東方雨虹高股利支付率引爭議 分紅方案緊急“縮水”至22億》為例:公司原計劃分紅約44億元,因市場質疑而將金額下調至22億元。稿件中,DeepSeek在事實層面做得還是可以的,包括事件爭議、市場反應、公司回應與專家觀點。然而,其內容幾乎全部來源于公開渠道,缺乏記者采訪獲得的獨家信息,暴露出DeepSeek對“私域信息”掌握能力的局限。
當前,AI能獲取到的公開信息包括公告、工商資料、財報數據等,同時還能夠提取第三方、專家學者、券商研報等觀點,以豐富稿件內容。AI在稿件寫作中能夠梳理背景,幫助記者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面對同樣一個選題,有人給AI下訂單(“下指令”),AI配合得就很好。長期對AI進行訓練,機器能比較好地理解操作人的意圖,形成的文本就會比較符合他的要求。但是,有人在下訂單時,AI就不能夠很好地理解他的意圖,充其量作為一個輔助的工具。兩者的區別在于,練習次數的多少。只有跟機器盡可能多地去磨合、訓練,才能慢慢地找到感覺,配合得比較默契。
如何給AI下訂單并訓練它?第一,喂給AI的信息和數據盡量精準,這樣生成的內容會比泛泛的訂單更加符合作者要求,此外要注意強化核實,并且及時修正AI的錯誤,以確保內容的準確;第二,理順邏輯,改善AI常見的生硬表達;第三,人為優化文本,關注文章的起承轉合、過渡,注重語言的可讀性。
目前AI可以取代公開市場的快訊、日常稿等簡單的稿件。但是AI現在不能取代,以后也很難取代的是獨家報道、研究型報道、深度調查等相對比較復雜、事件來龍去脈隱藏較深的報道。這類報道需要依賴傳媒從業者的采訪能力與洞察力,獲取獨家信息、揭示真相,是AI難以勝任的任務,而這也是人類編輯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
傳媒從業者若要在AI浪潮中保持核心競爭力,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發展:一是強化獨立思考能力,采訪對象往往只展示他們希望我們看到的一面;二是增強深入研究和挖掘能力,面對復雜事件,能夠迅速找到合適的方法論進行深入研究;三是提高采訪突破能力,因為真相往往掌握在關鍵知情人手中,必須突破這些核心人物才能了解事實真相;四是提升AI訓練和編輯能力,擁抱技術,適應時代變化。唯有不斷精進這些AI難以替代的核心技能,方能在未來傳媒生態中立于不敗之地。
要產出真正具有價值的獨家報道,需牢牢把握三大核心要素:持續的積累;關注不尋常的地方;事出反常必有妖。
以《高管出身證監會,淳厚基金信息披露為何還3次違規?》為例,報道的起點源于我們對淳厚基金財報中一處細節的留意:連續多期財報中未提及“董事會及董事保證信息真實性”。這是基金行業披露規范的固定格式,缺失這句話就顯得特別異常,因此我們選擇繼續追蹤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相關部門立案前就已經發出了報道。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淳厚基金因抗拒監管受到處罰。我們通過突破邢媛、柳志偉、董衛軍、李銀桂等核心當事人,掌握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最終形成《287億公募淳厚基金“硬剛監管”鬧劇火出圈,監管回應依法查辦!》的深度獨家報道。
獨家選題的另一關鍵在于有好奇心,多走半步,即對“信息增量”的及時捕捉,從日常生活中敏銳洞察公眾關注背后的報道價值。以趙薇婚變報道為例,2024年12月28日,趙薇更新微博官宣自己離婚,稱“自己多年前已正式與黃先生離婚,我們的婚姻關系在法律上早已解除”。然而,在順龍股份2024年9月發布的2024中報(“中報”是“中期財務報告”的簡稱,指上市公司在每年上半年結束后,向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公布的經營和財務情況報告)披露,趙薇仍為黃有龍的配偶,享受配偶權益,甚至在2023年黃有龍父親的葬禮上,趙薇仍被稱為“孝媳”。雙方口徑的矛盾引發我們的疑問,因此我們撰寫了《關于離婚時間,趙薇和順龍控股誰撒謊?》一文。
趙薇婚變事件的矛盾之處
類似地,在關注夢潔股份董事會投票記錄時,我們注意到董事陳潔在11次表決中全部投下反對票。這一頻率遠超正常范圍,背后可能存在治理層面沖突。夢潔股份是湖南的企業,為進一步核實,我們通過發聯系國內一家大媒體的湖南記者站的前同事聯系這位女董事,并順利獲取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都是獨家信息,形成深度稿件《夢潔股份女董事11次投反對票,硬剛“家紡大佬”背后有何玄機?》。“突破關鍵人物”固然重要,但對于陳潔單方面的說辭,我們也有核實信息的義務。股東群不只有陳潔一個人,通過其他人的話就可以實現交叉印證。我們后續還聯系到了李軍、戴曉鳳等其他群成員進行驗證。此外,股東大會本身的信息披露進一步提供了書證。人證、書證等多信源交叉印證,確保信息盡量接近真相。
《高德打車的“幌”言》一文起始于我們對其頻繁遭遇地方行政處罰的關注。自從2023年下半年以來,寧夏銀川等多個省市交通監管部門指控高德打車在未獲經營許可的情況下,變相從事網約車營運,并且處以罰款。然而,高德方面予以否認,堅稱自身為“聚合平臺”,并正就相關處罰提起行政復議。由此引發我們的一系列疑問:地方監管是否存在誤判?高德打車的實際運營模式究竟為何?
為一探究竟,我們做足了案頭工作。首先,參照昆明市出租汽車管理局的認定,“高德打車”是運輸價格的制定者、服務品牌的實控者、實際運力的控制者和乘客費用的收取者和分配者,實質是一個大號的網約車平臺,應當申請取得客運出租汽車經營許可,因未經許可處以1萬元罰款。
進一步調查發現,“白龍馬聯盟”公眾號曾披露北京白龍馬云行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收購“廈門約約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并開始布局北京、廈門雙中心的快速發展,于同年獲得阿里巴巴e-WTP基金投資。此信息揭示了“約約出行”、“白龍馬”與“未來出行”三家SaaS服務商之間的高度關聯,其核心管理層或股東多為同一撥人,并與高德存在密切業務聯系。
高德打車體系人事關系圖
高德回應稱,相關公司由高管離職創業成立后,再與高德建立合作,并不能說明存在異常情況。但這一說法難以完全排除其對整個網約車業務鏈條的實際控制,為理清高德打車與上述公司之間的權責關系,我們系統梳理并繪制了高德打車業務關系圖與高德打車人事關聯圖。相較于僅通過言語上的否認進行反駁,通過呈現阿里系對核心運力公司的股權投資和股權質押關系,以及派駐董事等人事安排,這些看得清、摸得著的證據更具說服力。
投資及股權質押關系圖
高德打車案之所以能成為報道,很大原因還在于它的“共性”——短短兩個月,高德卻收到了來自不同省市的四張罰單。想判斷一件事能不能做調查報道,得先看看它的范圍。如果只是個別的例子,我個人覺得它不太值得報道;但要是這事到處都是,變成一種現象,那它就有值得報道的價值。
另外,重要報道的證據留存非常重要。稿件刊發后“白龍馬聯盟”公眾號刪除了其獲得阿里巴巴e-WTP基金投資的宣傳信息,但是我們在搜集到這一證據時候就同步做了電子存證,如果未來因為稿件需要打官司,這份證據是有法律效力的,對方的刪除行為并沒有使證據湮滅。
白龍馬刪掉的公眾號內容
在操作《“福布斯富豪”遭罷免,“濾波器第一股”大富科技浮沉錄》選題時,我們關注到大富科技就創始人罷免及公司控制權變動發布了一封公開信。比較特殊的是,該信息并未通過法定信息披露渠道發布,而是經由公司微信公眾號傳播。因為上市公司披露信息需要在法定的披露渠道去披露,突然在公眾號上披露的話是違反信息披露的規章制度的。同時,創始人被罷免這一重大變動本身就有高度新聞價值。
在掌握基本信息后,我們對事件進行了深入追蹤。首先通過與公司公關團隊中具有媒體背景的人員建立聯系,成功聯系到了了公司CEO與董事長。與此同時,針對另一方核心當事人,我們借助前同事的協助,聯系到了負責這一事件的當地的市委宣傳部人士,以獲取政府層面的觀點與反饋。我們還特別請教了公司法領域專家甘功仁教授、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顏陽等第三方權威人士,專業分析了背后的責任原因并對案件作出評價。
Q:面對多方勢力拉扯的復雜稿件,我們能夠從哪些渠道來挖掘相關信息?
A:首先,我們必須有意識地積累知識,對相關行業有深入的了解,才可能識別出問題所在。以趙薇離婚事件為例,如果我們不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要求,可能無法察覺信息披露違規的問題。
對于年輕記者來說,我認為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廣交朋友、廣結善緣。這些人可能是律師、行業分析師、從業人員等。他們可能是媒體從業者,即使已經轉行,但他們的新聞敏感度依然存在。通過培養獨到的信息來源,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發現新聞線索。目前,很多有價值的社群,尤其是那些有資深媒體人在內的微信群,他們可能不再親自撰寫,但能夠發現線索,供年輕記者進一步報道。
此外,我們還應善于利用新型工具,例如新浪24小時滾動新聞、萬德股票預警、財聯社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監控。
Q:如果收到了反腐的線索,如何判斷是否可以跟進?
A:首先,我們需要判斷自己所處具有何種性質。若是媒體機構具備時政報道的資質,那么在接收到反腐線索時,可以進行相應的操作;如果是自媒體,那么我們必須具體審視所涉及的反腐事件。若事件涉及政府腐敗,我們可能不具備相應的資質。但如果問題牽涉到上市公司的腐敗,我們便可以進行報道。因為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有義務接受公眾的監督,自媒體也是公眾的一份子。
其次,我們需要評估所提供證據的類型。檢查證據中是否包含公告或書證,這些是可以用來驗證和核實的。由于人的主觀性或偏見,人證往往不夠穩定。若手中缺乏書證,我們要使用時,可以考慮使用多個來源的人證進行相互印證。但是,如果僅有人證的一面之詞,我們是不采用的。
最后,我們需要看爆料人的身份背景。通常情況下,爆料人從事專業工作,并且實名爆料更具有可信度。舉例來說,若如果有人揭露一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情況,如果爆料者是一名普通員工,那么我們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核實;但若爆料者是該公司的財務總監,由于其具備專業能力,該信息來源的可信度將顯著提高。
*本文封面及所有圖片都來自李曉曄
系列統籌|付雨潔 陳詩雨
值班編輯|陳欣怡
編委|伍穎欣 陳書揚
運營總監|溫泓燁 梁 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