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行李,準備從酒店去長沙南站,這本該是兩個大學生旅程的平靜收尾,然而當她們坐上網約車,等來的卻不是一段尋常的路途,而是司機連續不斷的抱怨和辱罵。
司機對她們的旅行方式進行攻擊,“沒錢就滾回家去,出來窮游,跟要飯有什么區別”,讓美好的長沙印象徹底破碎。
這到底是咋回事?不偷不搶,窮游還有錯了?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事情的開端
事情的開端,再普通不過,兩個女孩拖著行李,在酒店門口叫了輛車,準備去長沙南站,給愉快的暑期旅行畫上句號,車來了,可等待她們的,不是一段平靜的路途,而是一場移動的語言風暴。
司機從她們上車那刻起,不耐煩就像汗一樣從每個毛孔里滲出來,先是陰陽怪氣地催促系安全帶,接著便旁若無人地打開語音聊天,把對這趟訂單的怨氣,當成評書一樣講給全世界聽,
“又是去南站的,煩死了!”“路又遠又堵,平臺派的什么破單!”“我最喜歡跑機場,誰愛來南站啊?”
抱怨平臺的派單機制,尚可理解為工作牢騷,但很快這股無名火便燒到了乘客身上,司機的矛頭,精準地對準了兩個年輕女孩,對準了她們選擇的旅行方式。
“現在的年輕人,一個個都沒錢,還非要出來玩”,“這種窮游,不就是出來要飯的嗎?”“我們長沙人不歡迎這種,沒錢你玩什么?”
污言穢語,夾雜著作為本地人莫名的優越感,像一把把小刀子,扎在兩個女孩心上,原本對長沙留下的所有美好印象——橘子洲頭的風,茶顏悅色的甜,岳麓山的蔭——都在這短短幾十分鐘的車程里,被碾得粉碎。
兩個女孩僵在后座,連呼吸都刻意放輕,生怕一點響動都會引來更洶涌的惡語,那段路一定格外漫長,下車后,她們沒有當場發作,而是選擇了最克制也最有力的方式:投訴。
這段憋屈的錄音,很快在網上炸開了鍋,憤怒是多數人最直觀的情緒,人們樸素的邏輯很簡單,作為服務行業的從業者,收了錢,就該辦事,你可以對平臺不滿,可以對路況抱怨,但沒有任何理由,把這些負面情緒傾瀉到花錢買服務的消費者頭上。
方向盤在你手里,不代表話語權也在你手里,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接單是你的自由,既然按下了那個確認鍵,就意味著你和乘客之間訂立了一份契約。這份契約的核心,就是安全、準時、有禮地完成服務,做不到或者不想做,你大可以拒載,而不是把車廂變成審判庭,把乘客當成情緒垃圾桶。
“我付了錢,不是來聽你教我做人的”,這句話道出了所有消費者的心聲,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本該是平等和尊重的,當一方仗著自己手握方向盤的暫時“權力”,對另一方進行人格羞辱時,這不僅是職業操守的淪喪,更是對商業文明的公然踐踏。
對“窮游”的誤讀和輕蔑
這場風波的核心,其實是對“窮”的誤讀,和對“游”的輕蔑,在司機那套“金錢至上”的邏輯里,旅行被簡單粗暴地劃分成兩種,揮金如土的“富游”,和一文不值的“窮游”,前者值得服務,后者等同于“要飯”,活該被鄙視。
他不懂,或者說不屑于去懂,對于絕大多數沒有獨立經濟來源的大學生來說,“窮游”意味著什么,那不是施舍,而是規劃。
是提前幾個月就開始計算生活費,一筆一筆攢下旅費的期待,是打開無數個APP,對比車票、酒店價格,尋找最優解的智慧,是放棄網紅餐廳,鉆進街頭巷尾,尋找一碗地道米粉的真誠。
“窮游”的“窮”,是預算有限,而非人格貧瘠,它考驗的是一個人在有限條件下,調動所有資源、智慧和勇氣,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這種體驗恰恰是旅行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是用再多錢也買不來的成長。
把這種精打細算、充滿生活智慧的旅行方式,等同于伸手上街的“要飯”,暴露的不是大學生的“玻璃心”,而是司機本人認知的狹隘與刻薄,窮游是精打細算地湊出一桌好菜,而要飯,是碗里空空等待施舍,兩者天差地別。
旅行的價值,從來不由花費定義,有人在七星級酒店里感到空虛,也有人在青年旅社的上下鋪,交到一生的摯友。看世界的門票,從來就不該用金錢來標價。
一輛網約車,就是一座城市流動的名片,司機的一言一行,是游客接觸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也可能是最后印象,長沙近年來憑借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煙火氣,好不容易才擠進“網紅城市”的行列,成為無數年輕人向往的目的地,這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可能因為一個“毒舌”司機,就被輕易抹上難以擦拭的污點。
評論區里許多人分享了自己相似的經歷,地點不同,劇本卻驚人地相似,似乎總有那么一些司機,一旦掌握了方向盤就覺得自己掌握了定義別人、評判世界的權力,這起事件之所以激起如此大的共鳴,正是因為它戳中了許多人“花錢買罪受”的隱痛。
這不僅僅是一個司機的個人素質問題,它更像一個警報,提醒著每一座以旅游為名片的城市,服務行業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塑造著你的形象,再美的風景,再好的營銷,都可能因為一次糟糕的體驗而功虧一簣。
當游客帶著對一座城市的美好憧憬而來,卻在離開時,因為一張移動名片上的臟話而感到寒心,這無疑是整個城市文旅形象的失敗。
處理結果
事件發酵后,平臺和官方的反應都很迅速,平臺全額退款,承諾嚴肅處理司機,長沙市相關部門也表示介入調查,絕不姑息,這些雷厲風行的舉措,給了受害者一個交代,也安撫了公眾的情緒。
但一張罰單,一次封號,真的能根治問題嗎?這更像是一次創口貼式的處理,我們更需要追問的是平臺對司機的培訓,是否只停留在了如何接單、如何導航的技術層面,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服務禮儀和職業道德教育?當差評和投訴機制,可以被司機用各種方式規避甚至報復時,乘客的權益又該如何得到真正保障?
技術讓打車變得空前便捷,但技術無法自動生成溫度,連接乘客與司機的,不應只是一串冰冷的數據和算法,更應是一份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人際關系。
車費買到的,從來不只是一段位移,更是一份心安,一種被當成“人”來對待的基本體面。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