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間,有觀眾發現,上海自然博物館b2中庭新添了三個“龐然大物”。它們正是來自河南自然博物館的巨型汝陽龍,裝架體長達38.1米,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合川馬門溪龍和天府峨眉龍。
隨著赫氏近鳥龍、長臂渾元龍和三疊中國龍的開箱亮相,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官宣,“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全部118件恐龍標本悉數到館,展覽將于5月26日開幕。經過4天壓力測試后,5月31日起展覽將對公眾開放。
這場展覽也是全國各地的明星恐龍標本首次匯聚一堂,到底有哪些看點,第一教育帶你提前探營——
一展看全國,一眼看億年。目前,全球已發現的1000多種恐龍中,中國恐龍超過350種,遍及大部分省市。中國是全球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是當之無愧的恐龍大國。此次展覽舉全國之力,匯集了12家博物館、科研院所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
其中,保護級別相當于國家一級文物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約80件,包含命名恐龍新種的模式標本42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上報道的標本就達13件,其中2件還榮登《自然》雜志封面。
國內以恐龍化石為收藏展示特色的博物館紛紛打開庫房,遴選了幾十件“鎮館之寶”參與本次中國恐龍大展,堪稱“國寶級”化石的珍品就有十余件。還有一大批科研價值極高、從未走出研究機構的珍貴標本,這次也將與大眾見面。
自然博物館表示,希望能用全球第一的中國恐龍資源講好中國故事,以恐龍發掘研究講述中國三代恐龍研究者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古生物科學知識,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在當天下午的“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特別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以“恐龍向鳥類演變過程的幾個關鍵革新”為題,解析了羽毛起源、呼吸系統與骨骼結構革新在鳥類演化中的關鍵作用,為揭示古脊椎動物演化規律提供了全新視角;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重慶自然博物館前館長歐陽輝通過國內外案例分析,闡釋恐龍展覽與學校教育的融合路徑;“館長有約”對談中,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與兩位專家圍繞古生物研究與現代生態保護議題展開跨界探討。
在隨后的中國恐龍大展開箱儀式上,周忠和院士、褚君浩院士、倪閩景館長先后為赫氏近鳥龍、長臂渾元龍和三疊中國龍三件珍貴恐龍標本開箱。
據悉,2025年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放10周年,重磅推出“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為保證展覽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館方還特邀該領域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與徐星分別擔任總顧問和總設計。
該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1臨展廳展出,現已開啟早鳥票銷售,觀眾可通過官方渠道“上海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門票”小程序、“上海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實名制分時段購票。因展覽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館內,觀眾須提前預約場館參觀票,憑本人身份證原件檢票入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