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15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家庭醫生不僅提供常見病、慢性病的長期管理,還能通過定期隨訪和健康指導幫助預防疾病發生。在分級診療體系中,家庭醫生起到關鍵的協調作用,幫助患者合理轉診至上級醫院,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他(她)們用溫暖與專業,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成為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近日,患者王伯伯將一封感謝信鄭重地交到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手中。得益于家庭醫生服務,如今,他和家人的健康管理變得便捷又安心。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病的王伯伯,伴有耳背,常年飽受奔波就診之苦。“那時候看病,醫生說的話聽不清,開的藥也記不住怎么吃。”王伯伯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今年年初。王伯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糖尿病專病”門診。在這里,他遇到了改變他就醫體驗的家庭醫生狄春明。
“第一次就診時,狄醫生就發現我聽力不好,特意放慢語速。”王伯伯說。經過仔細的問診評估,狄春明為他量身定制了個性化治療方案。考慮到王伯伯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狄春明將用藥方案調整為以復方制劑為主,大大簡化了服藥流程。“這樣一來,兼顧療效與用藥便捷性,患者用藥依從性也會比較好。”狄春明告訴記者。
作為王伯伯的家庭醫生,她主動建立了健康檔案,定期隨訪,教會老人使用智能手機查看檢查報告。更貼心的是,考慮到王伯伯出行不便,狄春明為他辦理了“長處方”,減少頻繁就診的負擔,將取藥周期延長至兩個月。
這種“一對一”的持續健康管理很快顯現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王伯伯的血糖、血壓等指標都趨于穩定。
這份溫暖也感染了王伯伯的家人。在他的推薦下,同樣患有慢性病的姐姐也成為了狄春明的患者。
“他(她)們是社區的驕傲,更是患者心中的溫暖之光。”正如王伯伯在感謝信中所寫,這些扎根基層的醫護人員,用專業和愛心守護著社區居民的健康,讓醫療服務不僅有“精度”,更有“溫度”。
未來,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持續推進分級診療、優化服務模式,讓更多居民享受高效、便捷、有溫度的衛生健康服務。
記者:郁婷藶
圖片:郁婷藶
編輯:梁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