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剛作為我國優秀的藝術表演家,剛開始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非常之高的。
直到后來他和梅葆玖之間的矛盾浮出水面后,大家這才知道,原來他并沒有自己想象當中的那么優秀。
也正是因為他當年所做出來的事情,讓梅葆玖覺得實在是太過分了,以至于后來他快不行的時候,他都仍然記得這件事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兩個同樣非常優秀的藝術表演家會產生相關的矛盾?當年的李玉剛又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讓對方在離世的時候都不愿意原諒他?
從草根到“角兒”
李玉剛從小就對音樂情有獨鐘,1996年,高中畢業后也成功考入吉林省藝術學院,但因家庭經濟困難未能如愿,只能放棄學業,干過洗碗、送報紙、街頭賣唱等各種辛苦工作,日子過得緊巴巴。
2000年左右,李玉剛有天夜晚他照常去酒吧駐唱,這時候老板通知他,和他合唱的女演員有事沒辦法來參加表演了,讓他想辦法自己唱完。 如果不唱就會失去一晚的薪水。于是李玉剛只好硬著頭皮上臺了。
因為沒有女伴,他只能試著用女聲來完成搭檔的演唱部分,他以為自己這種唱法有可能會被臺下的聽眾罵,沒想到結束時掌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之后,李玉剛便開始了反串表演,他憑借著自己的嗓音和秀氣的外表,讓他在圈子里逐漸積累了一些名氣。
而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2006年參加央視的《星光大道》。在節目中,他以一曲《新貴妃醉酒》將京劇元素融入流行音樂,憑借獨特的嗓音和新穎的改編,迅速引起了全國觀眾的關注。
然而,《新貴妃醉酒》也正是李玉剛的成名之作,歌詞朗朗上口,旋律動聽,再加上他獨特的半男半女唱腔,讓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但這首歌改編自梅蘭芳的經典京劇,也為李玉剛后來的爭議埋下了伏筆。
成名后,李玉剛四處演出,知名度越來越高,甚至有人拿他與京劇大師梅蘭芳作比較,這原本是贊美之詞,但卻成了他與梅葆玖產生裂痕的導火索。
將京劇與現代流行歌曲的結合,,不僅被大眾認可,就連梅葆玖對這首歌也是很欣賞,認為李玉剛以另一種方式把京劇帶給了年輕人,讓更多人的年輕人聽到京劇,喜歡京劇,讓國家瑰寶“京劇”得以發展和延續。這時候的李玉剛和梅葆玖還是和睦相處互相欣賞的時候。
在喝彩中迷失自我
但隨著李玉剛的名氣越來越大,他覺得自己就是京劇的代表人物了,在表演時看到粉絲手持橫幅上寫著:古有梅蘭芳,今有李玉剛,在一聲聲喝彩下,他自己竟然覺得自己配得上這樣的話,竟然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和梅蘭芳相提并論。
可京劇界并不是沒有人的啊,尤其是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還在世,對于熱愛京劇的梅葆玖來說,完全無法接受李玉剛這樣“玷污”京劇,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李玉剛要是承認自己虛榮了,好好向梅葆玖道歉,兩人之間肯定不會有這么大的矛盾。
兩人矛盾的爆發點在一檔節目上,李玉剛在節目開場白的時候說自己是“梅派京劇的傳人”時。
梅葆玖徹底忍不住了,直接拒絕表演離開了現場,不是因為冒犯到了自己,而是擔心世人以為正宗的梅派京劇就是李玉剛這樣,這是梅葆玖大師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
梅葆玖作為梅派藝術的正宗傳人,一輩子兢兢業業,都不敢說能跟自個兒父親比肩,李玉剛一個半路出家、主要還是唱流行歌的,憑什么就能跟梅蘭芳大師相提并論?
梅蘭芳先生那十幾歲就進了科班,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哪一樣不是千錘百煉?一輩子就撲在京劇這門藝術里,才修成一代宗師。
但反觀李玉剛,他沒正經拜過師,沒系統學過戲,更多的是在流行唱法里頭,摻和了那么一點兒戲曲旦角的元素,圖個新鮮,博個彩頭。
梅家收徒弟,那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矩和儀式的,得磕頭拜師,得師父認可。
而李玉剛,壓根兒沒走過這個程序,也沒得到梅家的正式承認,他憑什么“代表”梅派藝術?這不是明擺著往自個兒臉上貼金,借梅家的名頭來抬高自個兒的身價嗎?
是非容易找上門
這事兒在京劇圈子里,那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風浪。梅葆玖先生覺得,李玉剛這種做法,往小了說,是對他父親梅蘭芳先生的大不敬。往大了說,這是對整個京劇藝術,對我們國粹的一種輕慢和褻瀆。
老先生甚至還聯絡了其他一些老藝術家,對當時一些火爆的選秀節目提出了批評意見,覺得有些節目太過于追求商業利益,把好端端的藝術搞得不倫不類,失去了本真。這背后,很難說沒有對李玉剛這種現象的一種擔憂和反感。
說到底,李玉剛最初的念頭,可能真是想借著梅派這塊金字招牌,推廣他那種所謂的“新式京劇”,未必是存心使壞。
但他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京劇這門藝術,有它自身的嚴肅性,有它傳承的規矩和體統。
京劇講究的是師承,是口傳心授,是一招一式幾十年如一日的苦功熬出來的。絕不是你嗓子亮,扮相俊,能捏著嗓子唱幾句像女聲的調調,就能稱之為“梅派藝術”的。
梅葆玖先生拼了命要護著的,不光是他父親清清白白的名聲,更是這門國粹藝術的魂兒和規矩,不能讓外人隨隨便便就給糟踐了。
人去樓空徒留憾
這一樁樁,一件件,就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李玉剛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也就這么著,一點一點地滑下來了。
尤其讓人唏噓的是梅葆玖先生,直到老人家去世,也沒能等到李玉剛一句當面的、誠心誠意地道歉。
據說啊,李玉剛后來是在梅葆玖先生過世之后,才在社交媒體上發了篇長文,表達了歉意和追思。
但這“遲來的道歉”,在很多人看來,分量就輕飄飄的,沒那么重了。
人活著的時候,你為什么不去溝通,不去解釋,不去當面認個錯呢?人走了,你說再多漂亮話,還有多大意思呢?這里頭是不是有迫于輿論壓力的成分,那就只有他自個兒心里清楚了。
結語:
平心而論,李玉剛的那些嘗試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讓傳統戲曲這壇老酒,在年輕人那里重新泛起了一點兒醇香。
這年頭,信息爆炸,酒香也怕巷子深吶。傳統藝術要想活下去,要想有傳承,也確實得琢磨著怎么跟上時代的步子,怎么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但他錯就錯在,有點兒太急于求成,太想當然了,沒能真正沉下心來,去理解和尊重傳統藝術的精髓,以及它背后那套傳承的嚴肅性。他把自己擺的位置太高,反而把自己那點兒底子給露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