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芝山村綠意盎然。富硒生態園內,蔬菜鮮翠、瓜果飄香,游客們穿梭采摘,沉浸田園之樂;鄉間民宿里,村民端出地道農家菜,以質樸熱情迎接八方來客。
然而,這個南京都市圈有名的田園綜合體數年前卻是另一番模樣:采石場“遍地開花”,農田大面積拋荒,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
破局
閑置資源煥發新生機
“那時候村里整天灰蒙蒙的,年輕人哪留得住!”村民芮美榮至今還記得,曾經的芝山村有3000畝農田拋荒。
2018年底,村里能人李其軍當選芝山村黨總支書記,他帶領村民徹底整治人居環境,使村莊面貌大變樣。2019年2月,在全村村民的支持下,村里成立綜合社,采用“黨總支+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收購、租賃、入股等方式,盤活5000多畝閑置資源,讓全體村民享受“保底分紅,盈利共享”。同時引進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團隊作為技術支撐,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曹莊富硒生態園。
67歲的村民芮茂信是變革的受益者之一。談及變化,他感慨萬千:“過去在外打零工,一年才掙萬把塊,如今在家門口就有三份收入!”自綜合社成立后,芮茂信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有工資,年終還有分紅。而像他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6年來,芝山村累計分紅超300萬元,3000多名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創新
富硒產業鋪就致富路
走進曹莊富硒生態園蔬菜大棚,生菜鮮嫩,西紅柿掛滿枝頭,辣椒長勢旺盛……炭基有機肥的應用,是提升蔬菜品質的核心技術。
“與傳統化肥相比,炭基肥能使作物增產5-8%,還能顯著提升鋅、鐵、硒等營養元素含量。”南農大研究生龍國剛跟隨潘根興教授來村實踐后,被這片土地吸引,畢業后便扎根于此。他與團隊通過“炭基循環生態健康技術”,將秸稈、糞污、廚余垃圾等廢棄物進行碳化處理,再與豬糞、化肥等結合,制成“炭基肥”,為農作物提供天然營養。
如今,芝山村不僅種植富硒水稻、小麥等傳統作物,還發展出水果、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努力打造“田園芝山”區域公共品牌,推出“芝山紫韻”富硒大米,產出“石燕公社”米酒等系列產品。
朱紅生 攝
在銷售渠道上,芝山村創新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同時通過“交郵快供+”模式,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完成農產品寄遞和網銷,真正實現“農產品銷售不出村”。目前,“田園芝山”品牌已開發出30多個品種,去年銷售額突破700萬元。
融合
多元業態激活新引擎
農文旅融合發展,在芝山村很容易找到現實版。前不久,晶橋螺螄游園會在芝山舉行,曹莊富硒生態園吸引游客2.5萬人次,成為鄉村旅游熱門打卡地。
芝山村還建設了酒窖、瓷窯、油坊、豆腐坊、蜂場、漁場等特色區域,配套完善餐飲、民宿等設施。同時,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蘇南反頑戰役銅山戰斗紀念廣場、抗大九分校歷史陳列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讓游客能盡享觀光度假、餐飲采摘、紅色旅游等一站式體驗。
此外,芝山村還成功打造螺螄游園會、端午嗨啤之夜、秋日芝味辛米、冬季年貨市集等特色IP活動,年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2024年,芝山村集體收入達12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至3.9萬元,再度成為全區鄉村振興明星村。
李其軍 攝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芝山村成功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特色路徑,先后入選省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省共同富裕示范村。李其軍望向連綿的富硒土地,信心滿滿:“我們將持續深耕富硒產業,拓展農文旅融合,讓芝山村成為一座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富美家園!”
撰稿 | 經玉萍 張福敏
素材來源 | 晶橋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