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這種“擺攤思維”的人,強的可怕
有一對80后夫妻,曾在城里做過幾年服裝生意。
前幾年還能糊口,但這兩年,房租年年漲,同行越來越卷,衣服再也不是暴利了。
他們不是沒想辦法,也不是不肯吃苦,但生意就是越做越難,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
再繼續干下去,就是在用命換經驗了。
于是,夫妻倆合計了一下,干脆把門店關了。
一次偶然,他們在路邊書攤翻到一本講“互聯網思維”的舊書,里面有句話讓他們眼前一亮:“線下是觸點,線上才是成交場。”
這一下,他們真轉過彎了。
一招“只掛不賣”,他們把地攤變成流量收割機
夫妻倆并沒有徹底離開服裝這個行業。
過去幾年,他們已經積累了一整套穩定的拿貨渠道和貨品嗅覺,問題只是出在舊打法行不通了。
他們做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嘗試:
不再開店,而是去夜市擺攤。一個攤在街頭,一個攤在街尾。
攤位上掛著100多款衣服,每款只掛一件。看起來像賣衣服,實則根本不賣。
顧客來試衣服,覺得合適、想買,抱歉:“這件衣服是樣品,今天不賣。”
“你加我微信,把碼數告訴我,明天我發全新的給你,同城快遞,貨到付款。”
一晚上,每人能加70~80個微信,四個小時的攤位時間,就是人流收割時間。
第二天,丈夫去拿貨、發貨,妻子在家維護客戶、發朋友圈、做小復購轉化; 晚上再出攤,繼續獲客。
就這樣,一天營業額能做到6000~7000元,一個月凈賺5萬多。
他們不靠店租吸引流量,而是主動出擊,把攤位變成了微信客戶池的“采集器”。
生意從來都不是誰賣得快,而是誰關系長
很多人擺攤,賣一件是一件,回家睡覺。
但他們知道,一次成交就結束,微信成交才開始。
過去是:靠好地段贏生意;
現在是:靠好路徑鎖用戶;
他們清楚,衣服的利潤在于信任,不在于展示。
所以他們不急著成交,而是專注做三件事:
1.讓人試——靠攤位制造“接觸點”
2.讓人加——靠“只剩一件”激發稀缺感
3.讓人信——朋友圈不斷曬穿搭、客戶反饋、限時活動,塑造專業和真實
他們不是“在擺地攤”,而是在運營一個精密的小型私域體系。
生意真正的拐點,正是從“流量意識”覺醒開始的。
從地攤到微信,他們搭出一個能跑得動的小型系統
- 攤位是前端,負責引流建聯
- 微信是中臺,負責成交轉化
- 家庭分工是后端,負責履約與交付
- 微信朋友圈、客戶群、老客推薦是復購機制
這套模式低成本、低庫存、高效率,風險也極低,甚至可以迅速擴展。
如果今天你不是賣衣服,而是賣鞋子、賣配飾、做母嬰、做本地課程服務……
這套模式依然成立,只要你理解兩個關鍵詞:線下觸點 + 線上關系。
這就是“互聯網思維”在地攤經濟里的真實落地:不是去做網紅,而是去做“網口”,每一個攤位都是精準獲客的漏斗,每一個微信都是復利關系的種子。
而這對夫妻,已經把攤位做成了“增長引擎”。
很多人以為機會藏在抖音、拼多多、直播間,
但真正的機會,從來都藏在最容易被人忽視的角落里。
夜市、地攤、小區門口、早市攤頭,這些“看起來土”的地方,才是普通人啟動創業的真實切口。
一部手機,兩雙手,三小時出攤,五萬月凈利潤:
不是不可能,是你愿不愿意放下“面子”和“路徑依賴”。
當你不再執著于“我要做品牌,我要做電商,我要有辦公室”, 而是開始認真問自己:
“我怎么用最小的成本,最快建立客戶信任?”
你就已經站在通向現金流的門口了。
創業不一定要沖風口,更多時候,是在這些不起眼的舊土壤里,長出新芽。
愿你也能,從地氣里找到底氣,在攤位邊跑出自己的閉環。
畢竟,這年頭,最頂級的商業計劃書,就是一個能日賺500的穩定模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