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在金牛壩的“家”
位于金牛賓館內的張大千舊居(2024年修繕前,圖源:國賓金牛)
張大千,這位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巨匠,一生中擁有多處著名的居所。他在巴西開辟了“八德園”,在美國購置了“可以居”和“環蓽庵”,以及在中國臺北建造“摩耶精舍”。每一處都散發出濃厚的藝術氣息,是張大千傳奇人生的歷史見證。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成都金牛賓館內也有張大千的居所:這處普通青磚黑瓦民居,對張大千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這是張大千的第一處房產。
1947年到1949年,張大千在金牛壩度過了在四川的最后一段時光。
張大千舊居(2024年修繕前, 圖源:成都市住建局)
棄北京王府住金牛壩小院
張大千出生于四川內江,1938年來到成都后,便與成都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說內江是張大千的出生地,那么可以說成都是張大千特別重要的“家”——1947年,張大千選擇在水豐土沃、地涌甘泉的居家上風寶地金牛壩定居,還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這是張大千在國內第一次獨立投資的不動產,也是他第一個擁有產權意義的“家”。
1946年,著名國畫家張大千在成都 (汪毅 供圖)
20世紀40年代,在畫壇頗負盛名的張大千沒有自己的房產,說出來恐怕難以令人信服,但事實確實如此。盡管多年來收入不菲,但家里人口眾多以及對古書畫收藏的愛好,讓張大千“出的比進的多”,甚至還被朋友調侃“富可敵國,窮無立錐之地”,直到1945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張大千終于湊足五百兩黃金,準備為自己安置一處房產。
到過金牛賓館張大千舊居的人們可能會疑惑,一處普通的民居,還能花費500兩黃金巨款嗎?答案是,“愛畫如命”的張大千,在名畫和王府間作出了“艱難”抉擇。
據張大千研究專家、四川張大千紀念館終身高級顧問李永翹說,張大千最初看中的是位于北京的一座七進式王府,價格都已談妥并預交了訂金。巧合的是,彼時北京古玩市場流入了國寶級文物——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張大千聽聞后,立即前去看畫,并一眼看中,賣家的一口價正好就是這500兩黃金。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 (圖源:故宮博物院)
一幅名畫與一座王府,如何抉擇?“房子以后還有,名畫稍縱即逝,永不再返。”張大千果斷退掉了王府定金,選擇了《韓熙載夜宴圖》。名畫到手,精神世界富足了,但現實問題還是需要面對,沒有了買房錢,一家老小又要繼續過著四處租房或借住朋友家的生活,實屬不便。
幸得友人支持,在好友張群幫助下,張大千獲得了一筆建設貸款,終于在1947年5月擁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住宅——就是今天在金牛賓館內的張大千舊居。
樸素典雅,中西合璧的大千舊居
位于金牛壩的張大千舊居,坐西北朝東南,方位150度,總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24平方米,室內面積約25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一層樓的平房磚木結構,由正屋與兩側配房構成,采用的是民國時期常見的青磚黑瓦,看起來樸素大方。
張大千舊居總平面示意圖(圖源:成都市住建局)
正屋略高于兩側配房,具有對稱美。屋面覆蓋小青瓦,木門窗室,室內地鋪厚木板(現為瓷磚)。正屋6間,兩側配房各2間。正屋面積最大一間約50平方米,曾隔斷,隔斷后每間約25平方米。其他房間在15平方米左右不等。兩側耳房最大一間面積為19.6平方米。當年張大千買下此處時,原本是木制建筑結構的房屋,后經過他的改建,才成了如今保存下來的中西合璧的民居。
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舊居 (圖源:金牛賓館)
整套建筑的構建手法較為簡練,大門、柱頭、欄桿、房檐都只以簡單的線條作修飾,凸顯大家風范。庭院房間一字排開,整齊劃一,門窗造型簡潔,方正有力。門前走廊寬闊,青磚壘砌的柱子穩穩地將屋頂托起,格外典雅。
舊居正前方是寬敞干凈的庭院。庭院右邊有一凸出的兩層花園式建筑,這里曾是張大千在成都的會客廳,曾接待過楊嘯谷、楊孝慈、方叔軒、張采芹、羅文謨等成都社會名流以及外國朋友。
張大千舊居內部(2024年修繕前 ,圖源:成都市住建局)
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兩處半圓形露臺,摹西洋樓臺之狀,用青磚圍成。露臺上古木森森,地面有用石塊拼綴的花朵,與濃密的青苔交映生輝。舊居西側是一片翠綠竹林,青磚瓦房就掩映在竹林之中,如同宣紙上暈開的一筆淡墨,將文人風骨藏進婆娑竹影中。
張大千舊居內部(2024年修繕前, 圖源:成都市住建局)
“斯是陋室,敝帚自珍”
正所謂“敝帚自珍”,對于自己的第一套房產——這個不再寄寓他人或寄人籬下的獨立空間,張大千內心可謂五味雜陳,感慨萬分。從這個“家”的取名,就可見張大千的煞費苦心。
中國歷代名流雅士都喜好興建屬于自己獨居個性的書齋,并為之起“齋、屋、居、室、堂、館、軒、園、亭、廬”等雅號。作為畫家的張大千,亦有文人雅士的心志和心境,取名“稅牛廣”便是他內心世界的特殊表達。
“稅牛廣”三字讀音為(tuō niú ān,即脫牛庵)。“稅牛廣”取名,既采意“稅駕”(音“tuō jià”),又把金牛壩之“牛”與自喻“牛”巧妙地融入,進而自謙新居“廣”,足見其過人智慧和學富五車。引申寓意略帶了幾分調侃,代表張大千這條脫去韁繩之“牛”,掙脫了寄人籬下的桎梏,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理想之居“草屋”,可歸田園之所,可享“桃園”之樂,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詩》意有異曲同工之美妙。
而從目前所見張大千畫作落款“稅牛廣”和1949年夏他請好友葉恭綽題寫齋名“稅牛廣”考察,“稅牛廣”齋名使用大約始于1949夏。從時間銜接角度看,證明齋名啟用經歷了一段深思熟慮的過程。
張大千成都“稅牛廣“印 (圖源:汪毅)
勇攀一生中的第二個藝術高峰
1947年,張大千從青城山來到市區,到1949年12月離開祖國大陸,在這近三年的時間里,一直與夫人徐雯波居住在金牛壩。
空氣清新宜人,環境幽雅靜謐,“安居樂業”的穩定生活賦予了張大千創作的靈感,佳作不斷,達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二個藝術高峰,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4月至9月,張大千在“稅牛廣”創作有29幅作品,不乏佳作。這些作品的畫科,囊括了山水、人物和花鳥,代表作要數他在1949年秋所繪《蜀江秋靜圖》(又名《江山無盡圖》),其畫景由心生,頗見山川氣象,由《張大千紀念文集》《張大千精品畫集》《挑戰古人張大千畫展》等多種書籍和畫冊著錄。
江山無盡圖 張大千 1949年作
近三年時光,張大千不僅潛心創作,還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整理了1941年春至1943年赴敦煌臨摹的數百幅壁畫精品,為此后《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國內外展出奠定基礎。
金牛壩的田園詩意,舊居的舒適安定,滋養了張大千對藝術的深刻領悟,這座小院,既見證了張大千在祖國大陸的最后時光,也是他走向世界的起點。
張大千臨摹莫高窟172窟觀無量壽經變
張大千的兒子張心玉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一文中寫道:“1943年秋,先父從敦煌返成都后,一直沒有固定的住處,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金牛壩建了自己的住所,留有一畝左右的空地,種了各種花草。第二年,先父去香港,后于1950年應邀赴印度講學和考察,從此,再未回來。”
離開多年之后,張大千常常懷念祖國和故鄉,“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感慨“萬里故鄉頻入夢,掛帆歸日是何年”!
張大千晚年作有一詩,抒發了他對包括金牛壩寓所在內的巴山蜀水和鄉音鄉情的眷戀之情。詩云:“不見巴人作巴語,爭教蜀客憐蜀山。垂老可無歸國日,夢中滿意說鄉關。”
1948年5月,張大千在金牛壩舊居接待朋友。前排:左二,張采芹;左三,方叔軒;左四,楊嘯谷;左五,張大千;左八,楊孝患(圖源:金牛賓館)
這座小院,是張大千的深夜呢喃,也成為了他的魂牽夢縈。
雖然斯人遠去,但在成都、在金牛,這座小院卻一直保存了下來。
1950年1月,成都縣人民政府成立,設址茶店子。同年5月,成都縣人民政府遷至金牛壩;
1952年4月,成都縣撤銷,該駐地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衛生部門改為“四川省第一干部療養所”,并陸續擴建;
1952年至1957年,張大千故居被作為“四川省第一干部療養所”其中一部分;
1957年,在籌建金牛賓館時,舊居沒有因大師的離去被拆除,其整體納入金牛賓館范圍,成了“園中有園”的獨特文化景觀,由金牛賓館使用并維護;
1993年用作“大千居士畫屋”,舉辦張大千及其學生和省內一些知名畫家的畫展;
1996年至2001年改為“大千茶居”;
2013年10月,張大千故居入選“成都市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成都市人民政府立“成都市歷史建筑——張大千故居”石碑;
2019年1月,張大千故居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市歷史建筑——張大千舊居(圖源:國賓金牛)
2024年,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及省旅投集團共同指導下,張大千舊居的修繕工作正式啟動,并于同年9月29日開館。
修繕后的張大千舊居( 圖源:國賓金牛)
修繕后的大千舊居不僅保持了原始的風貌和特色,同時圍繞張大千在成都的生活軌跡與藝術活動,深入挖掘張大千生前留存的生活場景圖片資料,還原其居住和繪畫等空間狀態,以此展現“在大千家中,看大千藝術”的文化魅力,凸顯張大千先生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
現在,張大千舊居靜靜矗立在金牛賓館內,成為了金牛壩上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見證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永恒,向后人“講述”大千居士的傳奇故事。
參考資料:
1.汪毅,《張大千成都金牛壩舊居研究》。
2.華西都市報,《張大千放棄北京王府住成都小院》。
3.成都住建,《你知道嗎?張大千的第一套房產在成都這里》。
4.《金牛賓館館史資料匯編》。
來源:方志金牛
供稿:成都市金牛區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