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一直流傳,民國收藏界有四巨頭,都是非富即貴的風雅人物,他們一個是張錦芳之子張伯駒、一個是恭親王奕忻之孫溥侗(pǔ tóng)、一個是民國洪憲皇帝袁世凱之子袁克文,而最后一位便是我們的“少帥”張學良。
除了文學,張學良還擅長品鑒文物,他業余時間的一大樂事就是收藏古董,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而他一生收藏之富、之精也足以令人震驚。
張學良舊藏 郭熙山水作品
他在天津一家舊書店的舊紙堆中偶爾發現一卷古畫。雖因年代久遠,該畫面上一片污垢,且未署名款,但張學良還是一眼看出了該畫筆墨精湛,認定該作必是出自名家,于是重金購下。
后經鑒定,才發現此畫竟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李唐難得一見的真跡,堪稱國寶。
王獻之《廿九日帖》
張學良的書畫收藏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他收藏的寶貝涉及古籍、文玩、書畫等領域,上至晉唐五代宋元下至明清精品,門類齊全蔚為大觀,光古代書畫就有600余件。
其中王獻之的《舍內帖》、李昭道的《海市圖》、董源的《山水卷》、郭熙的《寒林圖》、宋徽宗的《敕書》等,都是稀世珍品、難得的真跡!
此批后來收藏于“奉天博物館”中的書畫藏品,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前,被日偽人員搶劫一空,許多藏品后來均流往日本。
張學良舊藏 王獻之《舍內帖》
張學良一生收藏中價格最為昂貴,也最讓他念念不忘、義憤難平的一件書畫名跡,是現藏日本橫濱博物館的王獻之行書名跡《舍內帖》。
據載,張學良購得此帖時,書畫商開價3萬大洋。僅憑此帖,他就已是當時北方數一數二的收藏家。
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舍內帖》與“定遠齋”許多書畫藏品均被日軍將領盜走,抗日戰爭結束后又流入日本,成了張學良收藏生涯的一大“痛”。
張學良舊藏 王翚《惜竹愛松圖》
石濤是張學良最喜歡的畫家之一,為了這一喜好他曾不惜重金買了很多石濤的“真跡”。然而這些“真跡”也混跡著“造假大師”張大千“偽造”的贗品。
自知“受騙”后的張學良并沒有生氣,卻被張大千以假亂真的精湛畫工深深折服,兩人開啟了一段莫逆之交。
張學良、張大千、張群合影
張學良的一些收藏,一些贈送給了幾位友人,有些書籍贈予了圖書館。剩下的畫作,張學良在立遺囑時也是攪盡了腦汁:將這批寶貝留給子孫,不能體現其應有的價值,也不愿留在臺灣。
就在這時與他相交甚密的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部”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允諾張學良,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內設專館,收藏他的這些至寶。
張學良舊藏 華喦《牡丹山禽圖》
最后,張學良答應了將大部分重量級國寶無償送給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還為藏館親筆題名為“毅荻書齋”(“毅”字取自張學良的號毅庵,而“荻”取自趙四小姐的名號)。
此外,“毅荻書齋”里至今還存有,記載了張學良的征戰生涯與幽禁歲月的珍貴文物。
張學良悠然小坐,身后掛的是山水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