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春天,毛主席用四天時間視察了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時間可謂匆忙而緊張。
他每到一處,都是在大會上作報告,可到了徐州,卻提議去劉邦的故鄉沛縣看一看。
3月19日早上,毛主席從徐州登上了去往南京視察的飛機。在萬米高空,他俯瞰徐州風物,仍然意念盤桓,于是對身邊的秘書林克講起了徐州的往事。
完了,毛主席問林克有沒有讀過薩都剌的詞。林克搖頭,他隨即拿過林克手中正在看的書,在扉頁的邊角上寫下了《木蘭花慢 . 彭城懷古》。
薩都剌是一個極為“冷門兒”的元代詞人,他甚至“冷”到明代在官修《元史》的時候都不曾將他的名字和生平寫進去。直到民國時期有人作《新元史》,薩都剌才有了簡介。
這樣的一個詞人,毛主席為何如此偏愛呢?在視察徐州后又為何要親手寫下他的詞呢?
早在1952年,毛主席就讀到了這首詞,并找來了潔凈的信紙,將它親手抄在了上面。可見,初讀此詞,主席就已經愛不釋手了。
后來,毛主席更是對這首詞熟讀成誦,對詞背后的故事如數家珍。
視察徐州,毛主席又再一次親手寫下這首詞,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對這首詞贊賞有加呢?
自古以來,徐州的別稱就叫彭城,《木蘭花慢 . 彭城懷古》寫的就是古徐州的往事。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元·薩都剌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云龍。
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徐州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堯就將此地封賜給了彭祖,稱為大彭氏國,從這時起,徐州就叫彭城。
傳說彭祖活了800歲,其實是大彭氏國存在了800年。這是毛主席在徐州時和江渭清同志聊彭祖,用史書《列子 . 力命篇》對民間的傳說作出的矯正。
歷史上有華夏九州,徐州便是其中之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讓徐州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浩瀚的歷史勝跡。
毛主席來到徐州,自然想到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再結合薩都剌的這首詞,不禁感慨萬千......
《木蘭花慢》的上片主要是追憶項羽的歷史事跡,感嘆他的失敗。
古之徐州地勢險要,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里,曾經消磨了多少英雄豪杰。
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和項羽大戰于彭城。到了三國,曹操、劉備、呂布、陶謙又會戰于此。近現代的徐州會戰、淮海戰役也都是以此為中心。
了解了徐州的歷史,也就了解了這首詞開篇的那句“消磨盡,幾英雄”,簡短的六個字,卻道盡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遙想當年,雙目重瞳的項羽身披鐵甲,身跨他的烏騅馬,馳騁千里,大敗秦軍,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將都城定于彭城。
那時的項羽意氣風發,營帳如云,率領著他的一眾將士浴血奮戰。可是英雄目短,在勝利的光環下,項羽在戰爭策略上和對待部下以及盟友的態度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再加上過于輕敵,自然而然讓他轉入了蒼涼的敗績之中。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成王敗寇永遠是這人間不變的鐵律,沒有人能阻止這個腳步。垓下一戰,八千人風云四散,四面楚歌的項羽望著滔滔烏江水,舉起手中的劍自刎而亡。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漫長且浩大的戰爭,而詞人僅用寥寥數筆,便將它概括而出,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毛主席讀到這里時,曾經也是感嘆不已,隨即提筆又寫了:
“項羽重瞳,猶為烏江之敗
湘東一目,寧為赤縣所歸”
“湘東一目”是指梁武帝年間的湘東王蕭繹,他幼年時瞎了一只眼,只剩下了一只眼睛能看見。由項羽,主席聯想到了蕭繹,他雖只有一只眼睛,但學習異常勤奮,學有所成后將侯景平定,即位江陵。而有著雙目重瞳的項羽卻兵敗烏江,自刎而死。
兩個都有著別樣體征的人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際遇,毛主席是在感嘆歷史的變幻莫測。
“料夢魂,應不到江東”,想必項羽的陰魂也不會自己去到江東,他怎么肯撇下那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八千將士呢?
一眼望去,黃河依然蜿蜒如帶地奔向遠方,可歷史已經走遠,那些古人留下的豐功偉績也會漸行漸遠......只有高低起伏的山峰依然矗立,成為了項羽人生失落的歷史見證。
突然想起了楊升庵的詞:“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此刻,毛主席眼中的徐州,頗有一番這樣的意境:天地不變,變得只是人事。
詞的下片同樣是對歷史的感慨,不過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當年的楚漢相爭,劉邦雖在徐州彭城戰勝了項羽,可他同樣也逃不掉歷史長河的消磨。現如今,他的陵闕也是秋風蕭瑟,被漫山遍野的莊稼遮得都看不見了。再看當年項羽操練兵馬的戲馬臺,也已經殘破不堪了。當時的徐州節度使張愔愛上了名妓關盼盼,娶她為妾后專門為她建了一座“燕子樓”作為兩人的愛巢,潑茶畫眉,郎情妾意。可如今的燕子樓也早已是人去樓空,只留下了風流韻事的傳說。
歷史的年輪一圈蓋過一圈,沒有人能夠阻擋,曾經的種種,都成了歷史滄桑的鐵證。
“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
人生百年枯骨,就如同秋風中的匆匆過客,寄蜉蝣于天地,又何必懷往古之憂呢?所以不要想得太多,暫且開懷暢飲一番。歷史過眼便成云煙,成就再怎么輝煌,往事再怎么了不起,情感再怎么纏綿悱惻,最后都會成為過眼云煙。在歷史宇宙中,每個人不過就是一粒塵埃,又何必去在乎那短暫的得失呢?不如飲盡杯中酒,只看眼前的夕陽殘照和飛鴻遠去......
讀完這首詞,你還會覺得它只是一首詞嗎?它難道不是一幅歷史畫卷,看得人意猶未盡嗎?
毛主席除了是一個深諳歷史規律的人,他還是一個大詩人,一個大詞人,他的個人生活、他的戰斗歲月,都是以詩為伴的。
在黎明前,他會以詩導向;在逆境中,他會以詩解憂;在馬背上,他會以詩吟戰;在勝利后,他會以詩壯懷;在傷感時,他會以詩寄情。
當讀到薩都剌的詞時,可能觸動了偉人的心弦,引起了心靈的共鳴,因此愛不釋手、贊賞有加也就不奇怪了。
《新元史》中記載,薩都剌是元代蒙古族人,通曉漢族文化典籍,善用漢語寫作,也善長書法和繪畫,是一個知識全面的才子。他的詞風俊逸雄健,給人以曠達樂觀。
毛主席曾說:
“薩都剌寫徐州的典故,吊古傷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復返,此地空余亂山川的情調。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頹唐,實際上他的感情很激烈很深沉。”
到這里,大家就更能夠理解毛主席為何對這首詞愛不釋手、贊賞有加了。
1972年,毛主席剛過完生日的第三天,他向國家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叫《雁門集》,此書正是薩都剌所著。看完之后,他還親自給書中的《木蘭花慢 . 彭城懷古》作了“圈點斷句”。(那時的詩詞多沒有標點)
1975年,82歲高齡的毛主席又指示工作人員印制了一批大字本古詩詞文集,《木蘭花慢 . 彭城懷古》就在其中。
毛主席的一生,曾數次書寫過這首詞,文中所插入的圖片便是偉人1960年前后書寫這首詞的巔峰之作。
毛主席的一生,有為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也有傳奇的詩意,他為我們后人樹立起了一座敬仰、學習、躬行的不朽豐碑。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內容素材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