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遼寧省盤錦市婦聯推進“家政進社區”(引題)
“幸福家政課”助婦女從灶臺到職場華麗轉身(主題)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賈瑩瑩
從家庭灶臺到職業舞臺,遼寧省盤錦市婦聯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推進“家政進社區”項目,在家政服務的“小切口”里,書寫著服務民生的“大文章”。據統計,通過該項目實現“顧家增收兩不誤”的女性已有1762人,其中40—55歲女性占比達75%,工資從6000元到1.48萬元不等,不僅讓家政服務真正融入社區生活,也讓越來越多的女性看到了在家門口實現職業發展的新可能
清晨7點,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樂園社區的家政服務驛站里,49歲的譚大姐正仔細檢查著收納工具箱。手機接單系統彈出新任務,她利落地戴上工牌,朝著客戶家走去。“以前守著家里沒收入,現在每月能接20多單,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賺錢貼補家用。”譚大姐的笑容里滿是底氣。
在盤錦,像譚大姐這樣通過婦聯推動的“家政進社區”項目實現“顧家增收兩不誤”的女性,已有1762人。從家庭灶臺到職業舞臺,盤錦市婦聯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在家政服務的“小切口”里,書寫著服務民生的“大文章”。
家門口練就“十八般武藝”
“寶寶洗澡時,手腕要托住后腦勺,水流不能直沖耳朵……”在盤山縣陳家鎮的母嬰護理課堂上,老師一邊示范一邊叮囑。43歲的王女士跟著練習,額頭沁出細汗卻格外專注:“這種手把手實操教學太實用了,比‘光聽理論不上手’強太多!”
為破解社區居民“想工作卻難兼顧家庭”的困境,盤錦市婦聯聯合街道社區,指導兩家巾幗家政企業推出“定制化培訓計劃”。課程聚焦母嬰護理、收納整理、老人陪護等10余項家庭剛需技能,創新采用“理論+實操+入戶實習”三段式教學,考慮到學員多是要操持家務的中年女性和“寶媽”,培訓還特意安排在周末或晚間,真正把課堂搬到居民家門口。
兩年來,50余場培訓如春風化雨般,走進興隆臺區、雙臺子區、盤山縣等地的25個社區,惠及學員2000余人次。在盤山縣婦聯組織的得勝街道培訓中,一對計劃開辦私營養老院的夫妻,上完家政創業課后主動對接后續培訓,最終成功取證。這些發生在身邊的故事,讓越來越多的女性看到了職業發展的新可能。
社區里架起“連心橋”
每月的第一個周六,河岸社區82歲的獨居老人李桂芬都會盼來家政服務人員。他們不僅幫老人打掃房間、清洗衣物,還會陪老人嘮家常、讀報紙。“這些娃娃就像我的親人。”老人握著家政員的手舍不得松開。自“家政進社區”工作啟動以來,兩家巾幗家政企業將公益服務作為打開民心的“金鑰匙”,累計開展70余次公益活動,涵蓋保潔、理發、養老慰問等便民項目。
在興隆臺區泰山社區,“雙向招聘會+公益服務大集”熱鬧非凡。磨菜刀攤位前排起長隊,居民們一邊等待一邊翻看招聘手冊;母嬰護理咨詢臺前,年輕父母認真了解服務內容。“這樣的活動既解決了生活難題,還讓我們對家政服務有了新認識。”居民張鳳艷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這些接地氣的公益服務,不僅解決了居民的“急難愁盼”,更讓家政服務真正融入社區生活。
小家政托起“大夢想”
從農村主婦到月薪1.48萬元的金牌月嫂,徐凝的蛻變堪稱范例。通過家政公司“育嬰員—月嫂”的階梯式培訓,她不僅掌握了專業技能,還在公司的幫助下規劃職業路徑,如今帶的徒弟都能獨立接單。“以前圍著灶臺轉,現在有了自己的事業,這種成就感無可替代。”徐凝的故事,正是盤錦婦聯全鏈條賦能就業的生動寫照。
當地通過與社區共建“家政服務驛站”,建立區域化用工數據庫,根據學員住址、技能特長、時間偏好精準派單,打造“15分鐘服務圈”。同時開通“培訓合格即簽約,線上派單靈活接”的就業綠色通道,給學員吃下“定心丸”。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在1762名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女性中,40—55歲女性占比達75%,月嫂、育嬰師等高端崗位月薪可達1.2萬—1.48萬元,保潔、護理員等基礎崗位也能拿到6000元。越來越多的“譚大姐”“徐凝”們,在家門口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來源:中國婦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