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北京某高校食堂后廚的燈亮了。
黃可套上沾著面粉的圍裙,抄起搟面杖開始揉面。
50斤的面粉袋扛在肩上時,她的手指關節因長期浸泡冷水而紅腫發亮,蒸籠掀開的瞬間,熱氣裹著水珠撲在臉上,燙得人一激靈。
這已經是她第327天重復同樣的工作。
誰也沒想到,北大碩士畢業后的她,竟然成了母校食堂里最年輕的“阿姨”。
哪知道,兩年后這段經歷會像一顆炸彈,炸出全網對“高學歷低就業”的瘋狂討論?
有人罵她“浪費教育資源”,有人贊她“活出自我”,而黃可只是擦擦汗,在社交平臺敲下一句話:“自洽贏過一切體面。”
01
2016年,湖南衡陽某村莊放了一整夜鞭炮。
18歲的黃可考上北大,成了全縣近十年唯一一個“進京狀元”。
父母是公交司機,全家月收入不到五千,政府獎勵的五千塊錢剛夠買行李箱。
鄉親們都說:“這丫頭以后要當大官、賺大錢!”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2022年碩士畢業季,當同學們擠破頭沖進互聯網大廠時,黃可默默提交了留校食堂工作的申請。
消息傳回老家,父親氣得摔了茶杯:“我停掉社保供你讀書,你就去給人盛飯?”
村里流言四起,連鄰居家輟學打工的小伙子都嘲笑:“早知當廚子,何必考北大?”
外人不知道的是,這個總在及格線掙扎的姑娘經歷過怎樣的撕裂。
高考數學剛過90分,保研時是候補名單里的“撿漏王”,互聯網公司實習期被KPI逼到暈倒送醫。
醫生診斷書上“心脾腎全有問題”八個字,徹底澆滅了她對腦力勞動的幻想。
“盯著電腦寫代碼時,我覺得自己像臺生銹的機器。”
02
在食堂窗口打飯的第一周,黃可發現學生們總把青菜撥到一邊。
“他們不是挑食,是嫌食堂菜太油。”營養學出身的她靈光一閃,推出少油少鹽的藜麥飯套餐,窗口前排起長隊。
有學生認出她:“學姐,你這算降維打擊吧?”她笑著遞過餐盤:“能讓你們多吃兩口蔬菜,比寫十篇論文開心。”
但善意抵不過流量的暴力。某天,北大碩士淪為食堂阿姨突然沖上熱搜,評論區炸了鍋。
有人算賬:“碩士月薪五千,不如初中畢業去送外賣!”營銷號掐頭去尾,把她輪崗鍛煉的經歷簡化成“躺平擺爛”。
最扎心的是母校教授的私信:“你知道多少貧困生夢寐以求你的機會嗎?”
面對質疑,黃可拍下凌晨四點的后廚,泡腫的雙手、寫滿筆記的《團餐供應鏈管理》、和師傅們討論菜品搭配的會議記錄。
“如果只是為了錢,我早去當網紅了,但讓每個學生吃上放心飯,這事得有人做。”她在直播里平靜地說。
03
對于這件事,支持者搬出數據。
2023年“雙一流”高校生進入餐飲業的人數比五年前激增1.8倍,某招聘網站47.6%的00后接受“藍領化就業”。
反對者痛心疾首:“北大就該培養精英!這是給‘讀書無用論’遞刀子!”
但鮮少有人注意,黃可的“逆行”藏著多少精細算計。
北大食堂年采購額超億元,管理48個餐廳,她輪崗時記錄的供應鏈漏洞后來成了某團餐公司的改革方案。
健康餐窗口的運營數據,被她整理成《高校營養配餐標準》投稿行業期刊。
“一線經驗才是管理者的必修課。”現在的食堂經理黃可,早已不是那個被蒸籠燙哭的姑娘。
這種“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案例并非孤例。
農學博士回鄉養雞,用自動化系統讓村民收入翻番,程序員轉行賣煎餅,靠算法算出“爆款套餐”日入過萬。
當我們在嘲諷“碩士當阿姨”時,或許該問問:為什么送外賣的碩士是悲劇,而賣豬肉的北大生開連鎖店就成了勵志典范?
04
2024年春天,黃可辭職了。
學校承諾的編制因政策變動落空,北京飛漲的房租和父母住院的賬單讓她不得不低頭。
“先活著,才能追夢。”她在告別視頻里苦笑,轉身注冊了“健康食堂黃老師”賬號,教網友做減脂餐。
有人罵她“終于暴露網紅真面目”,她卻把直播打賞全部捐給山區小學食堂:“如果流量能讓孩子們多吃一口雞蛋,我認。”
這場持續三年的輿論拉鋸戰,最終讓我們看清,教育的本質不該是批量生產“社會期待的產品”,而是培養“完整的人”。
就像有網友在評論區寫的:“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
當985研究生賣土豆泥、博士當“雞倌”不再成為新聞,當職業選擇不再被學歷綁架,或許我們才算真正讀懂了“人盡其才”四個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