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平均工資公布了,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124110元,名義增長2.8%,平均每月10342.5元;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69476元,名義增長1.7%,平均每月5780元,看看你拖后腿了沒有。
平均工資雖然增長了,但漲幅卻大跌。2023年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名義增長5.8%,城鎮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名義增長4.8%。2024年的漲幅,相比2023年不只是腰斬了。
為什么平均工資漲幅大跌?官方的說法是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將很多小微企業納入了進來,這些企業就業人員工資比較低,拉低了增速。
但非官方的說法,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說經濟環境影響企業裁員降薪,簡單理解就是有些人失業了,直接沒收入了,有些人降薪了,工資下降了。
除了增速大幅下降,平均工資的差距依舊在拉大,而且是連續15年擴大。2010年,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為37147元,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是20759元,兩者相差了16388元。到2024年,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比私營單位多了54634元。
15年時間,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加86963元,而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加48717元,增加額差距巨大。
看看這張圖,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長曲線和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長曲線,形成的“喇叭口”不斷擴大,這就說明工資差距越來越大。
平均工資兩級分化,難怪消費刺激不起來。非私營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私營單位很好理解,就是民營企業和個體了。
根據第五次經濟普查數據,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就業人數大概是5400萬人,港澳臺投資企業就業人數大概是1100萬人,外商投資企業就業人數大概是1030萬人,也就是說非私營單位就業人數大概是7500萬人。而私營單位就業人數大概是3.5億人。
看到沒有,3.5億人的平均工資遠低于7500萬人。消費光靠這7000多萬人肯定是不夠的,還是要提振這3.5億人的消費。怎么提振呢?當然是增加他們的收入,今年咱們也說了要給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
目前已經有一些動作,比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多個省份已經調整。還有就是穩就業,重點保障大學生就業等等。
所以,到時候看看2025年的平均工資數據就知道,中低收入群體是不是真的增收了。
當然,相比平均工資的差距,更大的差距還是在這里,也就是退休后的養老金。城鎮退休職工人均養老金大概是3500元,有1.4億人。而城鄉居民人均養老金大概是240元,有1.8億人。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金相差了14.6倍。
難怪之前曹德旺說中國14億人,真正有消費能力的只有2億人。工資差距的擴大,不利于提振消費。消費是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得想辦法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