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人際交往中,謹記什么樣的忠告可以減少麻煩?
有個高贊回答這樣說:不問不答,不求不助。
深以為然,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際困擾其實就源于過度介入。
別人未曾提問時,就主動給出建議,別人還沒明確求助時,便擅自插手援助,結果最后不僅引發反感,還給自己徒增了諸多煩惱。
與人相處,要想彼此舒適,長久和諧,就得尊重他人邊界,非請勿動,非求勿援。
01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拯救者情結”。
是說一個人在關系中總是習慣性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主動提供幫助,即使對方沒有明確請求。
甚至忽視對方的真實需求和意愿,強行干預,指點對方的人生。
曾國藩年輕時就是如此。當時他在京城為官, 常常以“家族拯救者”自居,隔三岔五就寫信教導遠在家鄉的弟弟們。
不僅在未經詢問時就幫他們規劃他們的科舉,指導他們的從軍路徑,作戰戰術,還自作主張安排他們的生活。
要求他們必須嚴格管理族田、祠堂,甚至具體到“每日清晨巡查一遍”,并且要他們每日都寫一篇修身日記。
這一系列的干涉讓弟弟們很是反感,私底下抱怨連連。
后來,弟弟們實在無法忍受,便聯合寫信給他表達不滿,指責他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還特地提醒他“兄勿復為弟畫策,弟自有分寸”。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無比寶貴,于是不管別人是否真的需要,就自顧自地給別人提建議,出主意,以為自己是為對方好。
卻忘了人心各異,每個人處境不同,想法不同,你的經驗未必適用,你的方法未必有效。
隨意介入他人因果,貿然干涉別人課題,最后只會擾亂因果,反噬自身。
電視劇《國色芳華》中,女主何惟芳機緣巧合下被一個連正經名字都沒有的女子救了之后,兩人便以姐妹相稱。
之后,何惟芳給這位女子取名秦勝意,并收留了她,還教她識字,帶她做生意。
然而時間久了,何惟芳卻在不知不覺中,過度介入了秦勝意的生活。
秦勝意沒什么崇高偉大的追求,一心只想找個情投意合的人嫁了過安穩日子,何惟芳卻用自己的前瞻思想給她各種灌輸,強行勸導她女子不一定要嫁人。
秦勝意的前夫多次來糾纏找秦勝意復合,何惟芳每次總是先沖出去應對。
哪怕后來秦勝意自己已經有所動搖,有了復合的念頭,何惟芳卻依舊越俎代庖按照自己的意愿幫她擋退前夫。
而這諸多看似為對方好的行為,卻給她自己惹來了大麻煩。
最終秦勝意在前夫的花言巧語下背叛了何惟芳,害她被貶為官奴流放軍營。
其實,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因果要擔。
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的人生,按自己的意愿左右別人的選擇,最后只會適得其反,兩敗俱傷。
強渡他人,必損己福。
正如作家毛姆所說:“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貿然介入并給出建議,往往是破壞而非助力。”
02
董宇輝曾在直播時講過一件自己后悔的事。
他有一個表弟,曾在小縣城上班,工作穩定日子清閑。
那時在大城市已經立足的他,覺得年輕人必須要有沖勁兒,應該去追求更廣闊的天地。
于是便勸表弟辭掉小縣城的穩定工作,去大城市發展。
表弟聽了他的建議,辭掉工作去了上海,可幾年過去混得并不好,只好辭職回老家。
然而回老家后不僅事業單位進不去,找工作也處處碰壁。
面對表弟的困境,董宇輝愧疚不已。
從那之后,他時刻警戒自己一定要克制干預他人的沖動,還提醒自己不要隨意給人指路,為人點燈。
他說:“別輕易給別人提建議,因為我們單一又狹隘的人生經驗,有時并不足以指導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每個人要通過自己的成長去找到屬于自己的身份。”
人生是一場獨行,對別人真正的幫助,并不在于主動介入別人的生活,用自己的好意代替他人的成長。而在于尊重對方的意愿和成長路徑,收起自己過度的熱情。
演員姜文是公認的演技派,但他自己當了導演之后,從不主動指導演員該怎么演,除非對方明確求助。
一次,有演員一場哭戲拍了好幾遍都不如人意,姜文始終耐心陪著一遍遍摸索,等著對方找到感覺。
有人看不下去,提醒姜文不如直接告訴他如何演。
姜文卻說:“演技是私事,沒有什么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演法,我強行幫助的話反而破壞個性,失去靈性。”
在他看來,無論演戲還是做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強行指點反而剝奪別人成長的機會。
真正聰明成熟的人,都懂得尊重他人自主性,不隨便干涉,不輕易援手。
因為他們明白,未經請求的建議和幫助本質上是某種程度的冒犯。
幫助需要適時的分寸,而非過度的熱情。
無論什么樣的關系里,最頂級的清醒永遠是給別人留出“求助窗口”,而非“強行破窗”。
因為真正的幫助,有時恰恰就是“不幫助”。
03
西方有句諺語:當你要以愛鄰舍的名義拆掉籬笆時,先問問對方是否需要動物園。
這世上再親密的關系,也需要門鈴般的禮貌和清醒且克制的尊重。
知乎上有位博主講,大學畢業后,他跟一個很要好的朋友一起合租,他是一個喜歡把一切都歸置得整整齊齊的人。
而朋友卻不修邊幅,住的那間臥室常常凌亂不堪。
他看不慣,很多次在朋友忙的時候,都忍不住幫朋友收拾整潔。
沒想到朋友對此并沒有感激,還抱怨他害得自己好半天都找不到需要的東西。
可惜那時他并沒有因此意識到自己侵犯了對方的邊界,依舊冒然僭越朋友私域,對朋友生活的方方面妄加干涉。
在朋友隨口說想換工作時,他馬上自以為是地給提一堆建議;
朋友念叨感情不順時,他便各種出主意,教他該如何與對象相處;
到后來朋友買房買車,他又滔滔不絕地給朋友分析局勢,一頓瘋狂輸出,建議他應該在什么時間買。
結果時間久了,這個朋友不僅疏遠了他,還丟給他一句傷人的話:“你太好為人師了,總把自己搞得像個萬事通,這讓人很是厭惡。”
一句話猶如一記重錘敲在他的心上。
有了這次的經驗教訓之后,他再與任何人相處,都永遠本著“不求不助”的原則。
當有人向他傾訴困境時,他不再急不可耐地建議對方應該怎么樣,只是耐心傾聽;
當他想要幫助誰時,不再是一上來就不由分說地強給建議,而是先問對方“需要我分享經驗嗎”;
面對別人的越界求助時,他也會委婉地告訴對方:“這個可能有人更專業”。
他發現,當他不再打破因果去改變別人的現狀后,他不僅有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專注修己,人際關系也融洽了許多。
周國平曾說:“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允許別人在自己的節奏里慢慢解題,在合適的邊界外靜靜守候,如同觀棋不語的真君子。”
與人相處,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邊界往往比“善意泛濫”更智慧。
因為每一次不分你我地伸手干預,都是在他人的因果線上打結,費力不討好。
所以啊,不必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里,把自己的思想塞進別人的腦袋里。
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不問不答,不求不助,才能減少人際關系的消耗,遠離越界助人的反噬。
點個贊,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