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一下子就調解完了,跟在法院打官司的效果一樣。”隨著首批款項如期到賬,李某等15名建筑工人長達兩年的討薪糾紛畫上了句號。不久前發生在連云港市贛榆區基層治理服務中心(區綜治中心)的這一幕,正是贛榆法院主動融入以司法之力助推社會綜合治理的生動注腳。
為進一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贛榆區法院以訴訟服務中心整體入駐區綜治中心為抓手,以融合法庭、法庭e站為延伸,充分整合資源,不斷加大司法供給,助推構建“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多元解紛新格局。2024年以來,訴前分流、委托調解各類糾紛12816件,實質成功調解5130件。
當退休法官用鄉音俚語釋法說理,當農技專家以年輪根系還原真相,當司法確認給調解協議穿上“法律鎧甲”,當示范判決為類案化解樹起“風向標”,贛榆法院正以法治智慧提升民生溫度。
織密網絡,打造“非訴+訴訟”無縫銜接新生態
贛榆法院率先完成訴訟服務中心與綜治中心的深度融合,打造好糾紛化解的“前沿陣地”。當李某等工人因欠薪問題來到綜治中心的綜合受理平臺時,接待窗口立即啟動全鏈條響應機制。
事情還得從兩年前說起,某建筑公司以各種理由長期拖欠李某等人工資14.7萬余元。多次討要無果后,工人們最終一起涌向中心尋求幫助。
面對情緒激動的工人,綜合受理平臺窗口工作人員在完成糾紛登記受理后,根據來訪群眾訴求和類似糾紛的處理經驗,立即啟動聯動機制——將糾紛分流至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
孫宜霞一邊對工人們的工資憑證、考勤記錄等進行初步審查,一邊認真梳理爭議焦點。調解現場,當企業代表提出分期方案時,孫宜霞補充道:“可以在協議中明確約定,在分期的過程中,如有任何一筆逾期都將視為剩余款項全部提前到期,都可以到法院就剩余欠款一并申請強制執行。”面對工人們的半信半疑,孫宜霞提出,“大家伙別急,西邊那個樓就是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里面有派駐的法官,咱們一起問問,我們讓企業負責人也過來,最后商量個折中的辦法,行嗎?”
孫宜霞邊說邊找到了派駐中心的法官并電話聯系了企業負責人。法官參考以往的調解案例,耐心地向工人們解釋先行調解的法律保障。轉身又向趕來的企業負責人闡釋失信懲戒機制——從限制高消費到影響招投標,逐項分析違約成本。
經過“面對面”協商,通過引入“分期付款+強制執行條款+司法確認”的創新協議模式,既保障了工人權益,又為企業爭取履約緩沖期,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協議簽訂次日,法官便通過綠色通道,48小時內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
像這樣的聯動解紛場景,在贛榆區綜治中心已成為常態。作為全市首家訴訟服務中心整體入駐綜治中心的基層法院,贛榆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位于其西輔樓,與東輔樓的綜合受理平臺、人民來訪接待中心以及主樓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空間相對隔離但不隔斷。
來訪群眾從東輔樓進入,經統一受理分流,分別進入三中心,物理上形成“調解在前、訴訟斷后”的布局,將司法服務精準“織”入基層治理網格,群眾不用“多頭跑”,只需“進一扇門”,便能完成登記、調解、司法確認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務,構建“城市大腦”式的矛盾糾紛綜合治理調處平臺,實現治理資源的算法重組和效能重構。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訴訟服務中心已有24名工作人員常態入駐,4名“退休法官”人民調解員坐班調解,“1名法官+2名助理+2名書記員”組成的速裁快審團隊長期派駐。2024年以來,該中心已通過訴調對接機制成功化解855起糾紛。
匯聚合力,激活“專業+協同”多元解紛新格局
去年年底的時候,老王、老李兩家人就為無人機打藥干擾樹苗生長這事兒鬧到了法院。
原告老王在自家承包地上插了一片楊樹苗。2024年7月的一天,被告老李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導致原告楊樹苗部分受損。事后,原被告雙方多次協商仍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經村委會調解仍未能處理,故訴至贛榆法院,原告堅稱樹苗為2022年種下的,要求被告賠償11000元。
案件受理后,速裁庭副庭長李偉對案件進行深入了解,發現雙方爭議關鍵點,就在樹苗的受損與無人機噴灑農藥有無因果關系及如何定損,而被告堅稱樹苗受農藥影響極少,最多愿意賠付500元。
當司法鑒定程序因數萬元費用陷入僵局時,李偉撥通了特邀調解員王懷忠的電話——這位從區農業技術指導中心退休的專家,正是贛榆法院“專家智庫”中的一員。
李偉帶著王懷忠來到現場,頓時傻眼,樹苗已被賣掉一大半,這還如何判斷具體損失和價值?“先數剩下的樹苗吧。”李偉對雙方說道。結果,不僅是樹苗的價值,單單關于樹苗的數量,哪種算一棵,雙方也爭論不休,言辭愈發激烈。
王懷忠仔細查看了樹苗粗細程度和根系狀況說道:“這樹苗不是三年生的,最多一年,三年樹苗形成的年輪結構明顯,但地里的尚未完全分化,達不到三年;農藥的影響僅是達到生理干擾濃度,可能對葉片造成一定影響,但未達損傷閾值,且根系生理活性未受實質損傷還可以發芽。”這一結論成為調解突破點。
李偉一聽,心里頓時有了底。專家的專業意見極大增強了調解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度。最終,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意見,被告當場給付賠償款,原告撤訴,案件當天圓滿解決。
依托在綜治中心入口處設立的無差別綜合受理平臺,贛榆法院主動加強與各類優質解紛資源的銜接配合,建立“人民調解員+速裁團隊”無縫銜接機制,通過精準匹配具有相應技術背景的特邀調解員,由法官和助理指導調解員開展工作,確保調解方向,促進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一次性解決。對于達成調解協議的案件,法官第一時間啟動“調解-審查-確認”快速通道,48小時內完成司法確認。入駐以來,已指導人民調解300余件次,參與聯動化解重大疑難復雜糾紛69件次。
暢通鏈條,打造“示范+批量”實質解紛新機制
2022年年底,贛榆法院陸續收到某小區十余名業主起訴開發商逾期交房的訴狀,后續還可能有幾百名業主提起訴訟。面對這起涉眾性糾紛,贛榆法院沒有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決定采用“示范訴訟+調解”的方式,實現“一案結百案解”。
速裁法官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兩起案件調解1起、判決1起,引導當事人對訴訟結果形成合理預期,聯合特邀調解員以集中調解方式帶動系列案件妥善化解。綜合雙方訴求,法官和調解員提出“物業費折抵違約金”的調解方案,在釋法說理和勸解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示范訴訟的“標桿”作用很快顯現。其他業主看到示范案例的處理結果后,紛紛表達調解意向。贛榆法院將新收案件流轉至人民調解工作室,調解員指導業主提交證據,統一登記、確認及審核,計算違約金數額,并通過“線上+線下”“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解工作。開發商也積極配合,最終185戶業主的逾期交房糾紛在訴前得以高效化解,為當事人節約訴訟費近5萬元。
如此一來,從個案突破到類案攻堅,贛榆法院不斷升級解紛“算法”,聚焦婚姻家事、物業、建設工程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建立類型化專業化調解工作室,組織精干力量審理典型示范性案件,編印土地承包、涉企糾紛等案例集冊,打造集多元解紛、訴調對接、示范訴訟為一體的類型化糾紛疏導化解機制,一方面統一裁判尺度,另一方面降低群眾的維權成本,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解紛方案,努力實現“裁判一案、化解一片”。
針對審判執行中發現的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贛榆法院建立矛盾糾紛分析通報機制,動態分析矛盾糾紛多發領域、成因特點和變化趨勢,定期向黨委政府發送《訴情通報》,及時發送司法建議,為促進全區矛盾糾紛化解及社會治理提供有益參考。
從田間地頭的農資糾紛到建筑工地的欠薪風波,從家長里短的鄰里矛盾到牽涉百戶的群體爭議,贛榆法院用一次次創新實踐詮釋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深刻內涵。
來源:江蘇法治報、贛榆區法院
記者:王曉紅
通訊員:何春蕾
編輯:王瑞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