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由嚴寄洲導演指導,王心剛、王曉棠主演的電影《海鷹》上映,其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魚雷快艇部隊中隊長兼“九九”號艇艇長張敏,成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永久難忘的記憶。
電影中張敏的形象,現實中是有原型的,普遍的說法中,他就是原舟山基地政委張逸民。
張逸民1929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賓安鎮,1946年在東北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后來跟隨隊伍南征北戰,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1951年春,響應部隊號召參加海軍。
根據張逸民回憶錄,他是在海南島戰役以后,萌生參加海軍的想法,盡管海南島戰役我軍創造了木帆船打軍艦的奇跡,可張逸民在隨后的海防調查中,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
盡管是出生在東北,張逸民卻有股天生的那種親近大海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他后來才能開創一個載入世界海軍史上的一個奇跡。
1955年1月10日,張逸民“單艇獨雷”擊沉國民黨炮艦“洞庭號”。
積谷山東北海戰
從青島海軍魚雷快艇學校畢業后,張逸民被安排到東海艦隊,任快艇21大隊3中隊艇長,他是中隊的第二位艇長,負責的是144艇。
1953年6月,為了充實華東海軍實力,快艇21大隊3中隊6艘艇的全班人馬再加上兩艘艇的人員,全部調華東軍區海軍快艇一大隊。張逸民則出任華東海軍快艇第1大隊,第1中隊,第1分隊2號艇艇長。艇號從144艇改為“東102”艇。
1954年5月1日,張逸民為戰斗艇長。
張逸民在干海軍上,確實有著很出色的天賦,特別是眼力要高出常人一籌,這里的“眼力”并不是貶義詞,而是因為他在行軍打仗時,比常人更容易看得清楚。
這個特點在陸軍時尚不明顯,但到了海軍以后卻不一樣,在茫茫大海之上,如果艦艇距離的遠,就只是一個白點,能先敵發現目標,就意味與敵交手多一分勝算。
之前我們聊過無數次,其實張逸民被劃歸華東海軍的日子,華東軍區正在籌劃解放浙江沿海諸島嶼,期間經過反復衡量,最終敲定了先打一江山島,再打大陳島。
整個戰役準備階段是從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
華東軍區海軍奉令參戰,張逸民所在的華東海軍快艇第1大隊第1中隊布置在大陳島以南的白巖山待機,封鎖臺灣至大陳島之間的航線。
1955年1月10日,我海軍航空兵出動轟炸了敵指揮中樞的大陳島,聚集在大陳島的敵艦倉皇出逃躲避,直至轟炸結束以后返回,這無疑給了快艇部隊一次夜間出動的機會。
當晚18時許,快艇一中隊遵照上級指示,出動了四艘快艇,向向洛嶼海面挺進。
不過,因為發射魚雷故障的關系,快艇一中隊此次出動,只是發現了國民黨海軍DE━25號“太湖”護衛艦,但雙方并沒有發生交火。
與此同時的是,敵“太湖”護衛艦發現了我魚雷快艇發射魚雷(失敗)時的火光,意識到艦艇周圍有我軍艦艇活動,在通知了總指揮部后,敵人派出了兩艘巡邏炮艦、兩艘掃雷艦護航以及一艘登陸艦進行護航。
第二次出動
張逸民首戰便鎩羽而歸,頓時有些懊惱,在處理了魚雷發射故障后,就留港待命。
本以為今天就再無出動的機會,但事情就是湊巧,白巖山的雷達站在當天晚上10點半左右,又偵測到敵兩艘艦艇出現在海面上。
經查實后,發現原來是敵人為了護航“太湖”護衛艦派出的兩艘掃雷艦。
快艇一大隊聞訊,立即命令一大隊一中隊三分隊迅速出動,由于張逸民的102艇此前出現故障,因此這一次上級沒有派他出動,這讓張逸民心里不由得十分焦慮。
上級之所以不讓102艇出動,自然也是有考慮,因為102艇左側魚雷故障被拆除后后,只有右側雷,整個艇身重量嚴重失衡,在大海中航行,很容易傾覆。
張逸民有些著急,連續請戰,都被一大隊隊長張朝忠拒絕,因為他請戰之心迫切,連一大隊一中隊隊長王政祥、指導員王守鑒、副中隊長高東亞也一起幫著他說情。
張朝忠也架不住,只好破例同意張逸民出戰,但同時提出:
“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出發之后不要硬追已經走遠的三分隊。”
就這樣,張逸民帶著晃晃悠悠的102艇出發,因為艇身嚴重傾斜,張逸民沒辦法,只好下令五名隊員全都站在艇身左側,盡可能的平衡。
事實上,按照正常的邏輯,張逸民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這次海戰了,但偏偏事情就有湊巧。
率先出發的三分隊本來是帶著作戰任務出發的,但當時白巖山雷達站通過偵測發現,國民黨炮艦“洞庭號”橫在三分隊出擊航線上的積谷山海面上,擔心魚雷艇無法對付這艘炮艦,就通知三分隊兩艘艇停車待命,等到敵艦過去以后,再出發去攻擊敵人的兩艘掃雷艇。
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分隊兩艘艇在無命令的情況下擅自返航,導致了此次作戰失敗。
有意思的是,張逸民率領的102艇卻意外的沒有接到指揮部的命令,當時他們這艘小艇因為速度不快,一路慢悠悠的趕往作戰海域。
1955年1月10日晚23日,在寒冷的夜色下,一輪明月緩緩升起,照亮的102艇航行的方向。
張逸民瞪著一雙發亮的眼睛,隔著老遠就注意到了不遠的積谷山海面上,橫著敵人的一艘艦艇,便立刻下令全艦做好戰斗準備。
等到真正靠近后,張逸民才注意到,這艘軍艦是之前發現的國民黨海軍“洞庭”號炮艦。
嚴格意義上講,張逸民的102艇在當時并不具備進攻的條件,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海上風浪比較大,而102艇只搭載右側魚雷,船身嚴重不平衡;另外一方面,102艇只是一艘小噸位的艦只,按照條令規定,只可以進攻距離3至5鏈(1鏈約等于十分之一海里,即185.2米)以外的敵艦,否則魚雷爆炸的掀起的海浪將掀翻快艇。但102艇當時距離國民黨海軍“洞庭”號炮艦太近,已經沒有進攻條件。
可那時張逸民頗有些不管不顧的架勢,下定了決心要打這一仗。
張逸民自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所把握,早在1954年9月一次夜間訓練中,張逸民就違反規定,在1.5鏈發射魚雷擊中靶船中部。
盡管受到了蘇聯顧問批評,但張逸民意識到,在環境復雜的海面上,如果不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永遠也無法擊沉敵艦。
張逸民緊緊地攥著魚雷發射柄不松手,命令水手張德裕盡可能地靠近敵艦。
500米、400米、300米、200米……
一直到距離200米時,張逸民才按下了魚雷發射把。
整個操作過程,張逸民完全違背了條令,不僅抵近射擊,而且在射擊前沒有打開魚雷發射管的前蓋。
短短10秒鐘,魚雷就命中了敵艦,而敵艦爆炸的沖擊波,把魚雷艇的玻璃全部震碎。當時艇上的水手還以為自己被命中了,后來是指揮后退的張逸民告訴大伙:
“沒有,是魚雷爆炸沖擊波!”
張逸民發射完魚雷后,立即指揮魚雷艇后撤,所以他也不知道戰果如何。
白巖山指揮所在敵“洞庭”號被魚雷擊中后,看到了他們發射信號彈求救,果斷命令四艘護衛艇出動,并派出一大隊一中隊三分隊再次出動,前去搜索進攻敵“太湖”護衛艦,但因為協同不好,未能取得更大的戰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敵“洞庭”號被魚雷擊中以后,拖著殘軀往回跑,但因為我軍派出艦艇襲擾,敵增援根本來不及趕到。
1955年1月11日凌晨,敵“洞庭”號炮艦沉沒,艦長王名城少校等43人獲救,副艦長張世達上尉以下32人死亡。
光環背后
張逸民果斷出擊,一一搜小噸位的魚雷快艇,就擊沉比自身噸位大50倍的敵炮艦一艘,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的奇跡。
上級單位在了解情況后,給張逸民所在的102艇記集體三等功一次,給張逸民等所有艇員記了二等功,三等功一次。
應該指出的是,在那個年代,一旦被塑造為戰斗英雄,對其本人的提拔也是非常快的。
張逸民后來歷任魚雷快艇第21 大隊、第31 大隊、第1 大隊艇長、大隊參謀長、大隊長,海軍魚雷快艇第6 支隊副參謀長、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舟山基地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等職。
在出任海軍舟山基地政委時,這一年是1968年,那時張逸民也才39歲。
人民解放軍再成立魚雷快艇部隊后,共進行了九次海戰,其中光是張逸民參與并指揮的就有六次,并因為多次重創、擊沉敵艦而受到中央軍委表彰。
后來毛主席點名張逸民出任舟山基地政委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詫異:
“這也太快了吧。”
張逸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個人一等功的,但時任東海艦隊司令員的陶勇在和政委商量以后,認為張逸民“官”太大了,還是不立功的好,就沒有授予。
不過,當時張逸民個人一等功的獎狀已經制作好了,后來是陶勇做主,贈送給了張逸民做紀念。
除此以外,張逸民還是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69年黨的九大召開時,他還是九大代表。
在那個特殊年代里,張逸民一度扶搖直上,成為那個時代的新星。
可也正因為如此,張逸民后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1971年“九一三”以后,張逸民被宣布隔離審查,期間受到了一定程度不公正的待遇,一直到16年以后,張逸民才獲得以正師級待遇離休。
在剝離了光環以后,張逸民晚年生活就要平靜得多,后來在妻子幫助下,他撰寫了多篇回憶錄,講述當年往事。
回想起當初張逸民才剛出名的時候,雖然風光,卻也惹來許多麻煩,甚至還有大連一名女子在沒見過張逸民的情況下,就認定他為自己的“丈夫”,以至于后來不得不接受組織審查,許多日子里基地流傳著張逸民有“兩個老婆”的說法,直到后來,這件離譜的事情才被澄清。
2016年3月17日,張逸民逝世,享年87歲,他去世以后,當年許多老戰友聽說此事后,紛紛撰文紀念,緬懷當年的“海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