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旦大學即將迎來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大學校董、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帶來了一堂特殊思政課,這也是他擔任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后的首秀。
高紀凡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這場大課中,時代始終是最大的背景。他曾帶著兩個同班同學開始了一次向南的“千里行”,從東北一路向南到了遼寧、山東、江蘇、浙江,最后到了廣東深圳,站在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下,他的人生軌跡悄然偏轉。
“考察的時候,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熱烈歡迎。看到我們三個人,甚至有的直接說‘這個廠就讓你們來管了吧?’”基層和企業對人才的呼喚和期待強烈地震動了年輕的高紀凡。
“中國需要科學家,時代更需要把知識轉化成社會財富的創業者!”南方考察回來后,高紀凡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放棄出國讀博,選擇創業。
導師唐敖慶先生在高紀凡確定去創業時給他提了三句話:“堅持科技創新不放松”、“找到一個自己能夠為此奮斗一生的方向”、“做對國家和社會有意義的事情”,高紀凡一直記在心里。
創業的起點是深圳一間8平方米的鐵皮房。三個年輕人蹲在悶熱的倉庫里做實驗,短褲背心沾滿化學試劑,床鋪上擺著搪瓷大碗裝著煮好的方便面,外加幾包榨菜,吃得非常美味,高紀凡指著照片里滿臉青春痘的自己開心地說,“我們輪班倒做實驗,失敗一次就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高紀凡和團隊一起在鐵皮房里鏖戰了178天,最終做出性能超越進口水平的產品。
作為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代表,高紀凡加入了民建。有一次到北京參加培訓,“成思危主席問我做什么產品?正好我們兩個人坐在窗口,外面有一棟大樓,用了我們材料,我有點得意,說外面的鋁板幕墻就是我們做的。他問:你這個東西老百姓不能用,我說:老百姓用不了,一個平方米要5000塊錢,很貴。他說:你回去想想再研究研究能不能做一些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用的東西。”
“做老百姓都能用的東西”,這次對話如一顆石子丟進高紀凡的平靜心湖,激起層層漣漪。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97年。“我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信封是黃色牛皮紙的,摸著都帶著重量。”來信的是他昔年同窗,彼時已赴美深造。信中寫道:“美國政府剛剛宣布‘百萬光伏屋頂計劃’,要在2010年前為美國家庭安裝百萬套太陽能發電系統。目的是要解決兩個事,一個擺脫對中東能源供應依賴的影響;二是美國要從化石能源逐步走向可再生能源。”
當那封來自美國的信躺在書桌上時,窗外的常州正經歷著工業化浪潮。鋁板幕墻廠的機器轟鳴聲日夜不息,高紀凡卻盯著信紙上“光伏”二字出神。或許難以想象,這封如今看來普通的信件,卻在當年如一道閃電擊中心懷夢想的年輕創業者高紀凡。
高紀凡的光伏之路初期走得比較順,和上海航天合作的“天合陽光小屋”:10個太陽能電池板,50平方米一個房間,里面有電燈、有彩電、有音響……陽光小屋展示以后,引起很大的轟動,還在中國北京申奧宣傳中在央視播出,打響了名聲。
但更大挑戰是行業寒冬的不期而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市場斷崖式下滑,光伏產品價格暴跌。后來又遇到海外很多國家的“雙反”,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國內外很多公司破產倒閉,天合也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何去何從,高管會上大家吵成一團。”高紀凡拍著講臺還原場景,“有人拍桌子喊:‘應該砍掉研發經費!’”他立刻回應:“什么都能砍,唯獨不能砍科研經費!”
2010年,天合開始建設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們在零下20℃的模擬高原環境艙測試組件,睫毛結滿冰霜。“這是為西藏電站研發的耐極寒光伏板,能在零下40℃工作。” 正是這種死磕精神,讓團隊在2011年首次打破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
在他和天合光能人的不懈努力下,實驗室匯聚了一批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科研人才,褚君浩院士、沈輝教授、楊德仁院士等眾多行業專家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的重要職務,還吸引了來自海外的皮埃爾博士等國外知名科學家,他們共同組成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這家企業中誕生的實驗室,先后 32 次打破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世界紀錄,斬獲行業首個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國工業大獎等多項國家級榮譽,推動我國光伏技術從追趕者轉變為領跑者,在全球光伏領域占據重要一席,為我國能源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2012年,歐美對中國光伏發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紅色箭頭如利劍般刺向中國的光伏產業集群。這場“雙反”最終以價格承諾機制收場:中國企業以最低限價保住歐盟市場,但需讓出一定的份額。“我們四家當場簽協議”,他展示簽約照片。此刻,高紀凡深刻意識到“中國光伏產業不能永遠做追隨者。”創新的力量不斷增強著高紀凡的信心,到2014年天合光能組件出貨量全球第一。
在中國產業超越國際企業的同時,更難的戰役在標準制定領域打響。2009年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光伏會議照片上歐美代表占據前排,中國專家擠在角落。“那時候我們連發言都要舉手三次。”彼時光伏產業的標準都是國外企業或者研究機構牽頭制定的,高紀凡決定牽頭中國第一個國際標準,雖然過程非常困難和充滿挑戰,但是后來高紀凡覺得這才是代表了中國光伏從追趕到超越的一個關鍵。
一鼓作氣,高紀凡著手推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成立,并擔任了首任理事長和第二任理事長,有了這個平臺以后,又推動了全球太陽能理事會的創建,并且擔任了聯席主席。在這個以后,絕大部分的國際標準都是由中國企業和機構牽頭制定。
對這堂課,高紀凡特別重視。
2023年3月,天合光能與復旦大學因共同的科研夢想走到一起——雙方以天合光能原有的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石,聯合申報獲批光伏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就在2024年底,雙方又共建先進光伏技術校企聯合實驗室。這一合作不僅提升復旦大學在光伏技術領域的研究水平,也推動復旦大學新工科的發展,促進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導師唐敖慶先生的三句話一直是高紀凡的座右銘,經歷過激蕩40年的創業歷程,高紀凡也有了自己的體悟:“創新、利他、韌性”,這也是他在分享中希望傳遞給同學們的人生智慧。
在講課過程中,他不斷停下與青年學子互動,給同學們推薦對他產生影響的書籍,講話結束后留足時間與學子們展開深度對話,探討如何在變革時代錨定人生坐標。
未來信息創新學院2024級本科生楊程棋關于“專注與求變如何平衡”的提問,高紀凡說:“當年我總追問定理背后的推導邏輯,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才是真正的學習方法論。”
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2024級本科生梁昱韜問及跨界思維時,高紀凡舉例:物理學家研究半導體光伏發電機理,化學家操作氣相沉積設備,AI工程師注入算力算法,所有人圍著更新更高水平的效率曲線研究討論。“我們32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秘訣,就是把不同專業的人才集聚在一起進行合創。”
面對“如何找準社會需求與個人理想結合點”的靈魂拷問,高紀凡以光伏產業變遷為例:1997年沒人相信太陽能能普及,但我看到的是30年后的能源革命。“當年南下創業是冒險,現在回頭看卻是必然”。他建議學子們建立“時空望遠鏡”思維:“看一年會迷茫,看十年能發現趨勢,看三十年才能看見使命。”
講座尾聲,大屏幕亮起二維碼。高紀凡笑道:“請大家給我的‘復旦教師首秀’打分,說出你們真實的感受,滿意與否對我都重要。”
這個二維碼是高紀凡上午提前到現場測試時當場加的,“做老師的都想看看反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