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 鴻蒙電腦對中國信息產業自主可控的價值,遠超一臺設備本身。它同時滿足應用開發、用戶體驗、安全可控。
2. 華為能做成鴻蒙操作系統,首先是核心技術突破,而比技術更難也更關鍵的,是生態的構建。
3. 鴻蒙電腦短期內可能更側重于政企“信創”市場,占領消費級市場注定是一個長期過程。
作者 常遠
編輯 重點君
5月19日,華為舉辦華為nova14系列及鴻蒙電腦新品發布會。從操作系統到折疊形態雙重突破,中國信息產業迎來創新拐點。鴻蒙電腦發布,標志著我國擁有了從內核層開始自主可控的電腦操作系統;而折疊形態筆記本—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師,則掀起了PC產業數年來最具顛覆性的形態革命。
相比產品本身,看完整場發布會,重點君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字:“安全可控”。今天,信息安全已經成為繞不開的問題,回看過去的一年,有兩起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第一起,發生在2024年7月19日。當天,美國網絡安全公司CrowdStrike提交了一個異常更新,導致全球大量安裝了Windows系統的設備集體趴窩,出現藍屏或強制恢復界面。由此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航班連續取消、銀行系統癱瘓、酒店入住受阻、醫院IT系統崩潰、證券市場交易中斷,甚至連廣播電視、支付和緊急服務號碼都未能幸免。一個簡單的軟件更新,就能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IT故障事件”。仔細思考這件事暴露的潛在風險,讓人不寒而栗。
第二起,則更凸顯了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今年1月底的第九屆亞冬會期間,一場圍繞著賽事而進行的大規模境外網絡攻擊浮出了水面。技術安全團隊調查發現,美國國家安全局向黑龍江省內多個基于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特定設備發送了未知加密字節,疑為喚醒和激活操作系統可能存在的“后門”。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操作系統“后門漏洞”不再是理論上的安全隱患,而是實際上可能被用于攻擊的武器時,誰來守護我們的信息安全?
從這個意義上,鴻蒙電腦出現,不僅僅是市場上多了一款新產品,它對中國信息產業自主可控的價值,遠超一臺設備本身。
鴻蒙PC操作系統有哪些特點?
操作系統主要有三大類:運行在個人電腦上的桌面操作系統(比如Windows、macOS),運行在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上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比如Android、iOS),以及運行在服務器上的服務器操作系統(比如Linux、Windows Server等)。
提起Windows,很多人腦海里可能會浮現出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補又三年。”如果把時間倒退十年,這種“補丁式升級”模式或許尚能應付。開發者只要在原有代碼基礎上做一些局部修改或功能添加,就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但時至今日,尤其是在AI應用井噴、對系統底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時候,Windows系統架構開始力不從心。在多年層層增加的“補丁式代碼”下,Windows各個功能間的調用已經越來越錯綜復雜。對于Windows上的AI應用開發者來說,相比寫程序,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處理代碼解耦、測試兼容性。
在這樣的技術演進和時代背景下,新的PC 操作系統至少需要同時滿足:應用開發、用戶體驗、安全可控三方面的需求。
應用開發方面,鴻蒙系統核心技術之一是“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不同于蘋果 iOS 和 Mac 的兩套開發程序,也無需像 Windows 那樣適配多種復雜環境,鴻蒙操作系統面向全場景終端提供一套開發工具與開放能力,極大簡化開發流程。開發者可基于一套工具完成多終端應用開發,顯著降低學習成本與技術門檻。統一的開發體系大幅減少開發時間成本與人力投入,生態合作伙伴無需為不同終端配置多套開發團隊,用更少資源實現電腦軟件應用的高效開發,提升開發效率。
用戶體驗方面,鴻蒙電腦的核心設計是打破物理和功能邊界,實現跨設備終端的無縫連接。基于異構架構,可以實現移動端與桌面端應用的深度融合,讓電腦不再是獨立的“算力孤島”。
操作系統底層的革新,也實現了用戶體驗上的進步。我們來看幾個已經實現的具體使用場景:比如,在鴻蒙生態中,飛書應用實現了多款設備間會議的“無縫接續”。比如,用戶可以在室外用手機開啟或加入一個視頻會議,回到辦公室后,只需在鴻蒙電腦上簡單操作,就能將會議無縫切換到電腦大屏上繼續進行,獲得更好的會議體驗。
另外,像小紅書、Bilibili這樣的移動應用,在開發鴻蒙電腦端后,用戶不僅能在更大的屏幕上享受更沉浸式的體驗,還能鍵盤和鼠標進行更沉浸式的交互,通過比如快速滑動、點贊、評論等,彌合了移動應用在PC端使用體驗不佳等問題。
此外,鴻蒙電腦在系統安全方面也為用戶建立了底層信任保障。據華為介紹,通過系統級權限管控、實名開發者接入、內核級數據隔離機制等設計,用戶使用鴻蒙電腦進行敏感文檔處理、郵件收發、賬號登錄等行為均可獲得安全可控的使用環境,無需依賴外置安全軟件即可完成日常防護。
華為為什么要做鴻蒙操作系統?
如果說技術演進和用戶需求是催生新一代操作系統的內因,那么外部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美國的無底線制裁,則要求中國產業界必須攻克信息產業的核心領域,在操作系統、芯片等領域,建立起自己主導的生態體系。而這就是鴻蒙系統誕生的時代契機。
時間回到2019年8月,華為首次發布了鴻蒙操作系統。當時,其被定位為一個“面向物聯網設備”的系統,手機終端則繼續使用Android。然而,隨著制裁和硬件供應鏈限制加劇,華為在操作系統領上的戰略路線被迫進行調整:
其一,是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做創新,基于Linux內核和鴻蒙微內核的混合架構,最大程度地保證生態兼容,以期維持住原有體系的安卓用戶和開發者群體。
其二,是啟動HarmonyOS NEXT開發計劃。就是外界常說的“純血鴻蒙”,其核心是徹底放棄Linux內核,完全采用鴻蒙其自研的內核,構建一個全新的、不受外部約束的底層技術。
作為一個從一開始就面向萬物智聯時代的操作系統,鴻蒙誕生的戰略目標,不是簡單地做一個即時移動或桌面操作系統的“平替”,而是一個真正能夠支撐未來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操作系統。這個系統不能再沿著傳統的、以手機或PC為核心設計的操作系統模式。它不僅要能夠高效地安裝在手機和PC上,更要能夠無縫、安全、可靠地連接家居設備、智能汽車,甚至工業生產中的各類終端。
此前于蘋果iOS和macOS那樣通過強大的軟硬件垂直整合,將用戶牢牢綁定在封閉生態內的策略,鴻蒙的戰略版圖則更加開放性。這是一個貫穿從移動端到桌面、再端到物聯網終端的統一系統。
自鴻蒙5系統(HarmonyOS NEXT版本)于今年3月首次向開發者和少量消費者開啟Beta隨后,此次鴻蒙電腦的誕生,意味著國產操作系統在過去由Windows主導壟斷的桌面端市場,為中國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如何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建立自主可控體系,提供了一個可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路徑。
當然,也必須指出的現實是:鴻蒙電腦短期內可能更側重于政企“信創”市場。由于“軟硬件適配”、用戶使用習慣等問題,占領消費級市場注定是一個長期過程。畢竟,Windows和MacOS歷經了數十年發展,其操作邏輯、快捷鍵設置、文件管理體系等已成為大眾心中的標準范式,甚至是某種肌肉記憶,鴻蒙電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扭轉用戶的使用習慣。
華為憑什么能做成鴻蒙操作系統?
開發一個先進操作系統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內信息產業史上不乏雄心勃勃的項目最終折戟沉沙。那華為憑什么能在重壓之下,推動鴻蒙系統走到今天呢?
首先,是核心技術的突破能力。如果說操作系統IT產業“皇冠上的明珠”,那么內核就是這顆明珠中最璀璨的部分。長期以來,中國在操作系統領域的核心短板就缺乏自主可控的內核。鴻蒙攻克了操作系統內核這一最核心的技術壁壘,實現了內核、文件系統、編程語言(倉頡)、編譯器、UI框架等技術的全棧自研。
比如,鴻蒙采用微內核架構,與傳統的宏內核相比,將操作系統中最核心的功能(如進程管理、內存管理等)置于一個最小化的內核中,而將文件系統、驅動程序等功能作為獨立的服務運行在用戶空間。這讓一次服務崩潰不會影響到整個系統,從而顯著提高了系統安全性。
其次,比技術更難也更關鍵的,是生態的構建。一個操作系統的成敗,最終取決于其上有沒有足運行夠多的應用,有沒有足夠多的開發者愿意開發應用,有沒有足夠多的用戶愿意使用。沒有應用,用戶就不會選擇;沒有用戶,再先進的技術也沒有價值。
在面對“生態困境”的問題上,華為并沒有選擇靠“等”來完成軟件適配,而是通過開發友好的合作模式,吸引一眾國內優秀軟件入駐。首屆鴻蒙生態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提出了一個清晰的目標:10萬個應用是鴻蒙生態滿足消費者需要的里程碑,也是未來半年到一年時間的主要工作。這個目標規模巨大,需要投入海量的資源和極強的執行力去推動。
如果參考海外軟件應用生態發展:微軟和Adobe在Mac生態早期扮演了關鍵角色,蘋果也通過各種方式爭取他們為蘋果開發用戶。當年,喬布斯重回蘋果之后,第一個電話就打給了死對頭比爾·蓋茨,希望后者投資蘋果,并為蘋果電腦開發應用。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開發者群體是逐利的,他們不希望錯失任何一個有潛力的用戶陣地,尤其是當這個陣地背后,站著一批最有價值、最活躍的用戶時。
目前的鴻蒙生態,實際上很像2000年左右蘋果Mac生態的早期階段:相對體量不大,與行業領先者在應用數量和廣度上存在距離,但它有幾個關鍵優勢:
首先,有華為強大的硬件能力和品牌號召力作為背書,能夠迅速積累起相當規矩模的用戶基礎,這些用戶普遍具備一定消費能力、而且對新系統接受度高;其次,鴻蒙系統在多設備交互、流暢度、功耗控制等方面表現出的體驗,確實具備差異化優勢,能夠吸引部分追求體驗的用戶。這對于開發者而言,意味著潛力和機會。
華為手機和電腦市場都舉足輕重,而且市占率正在穩步提升。據CounterPoint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市場,華為市場份額達到19%,位列第一。另據Canalys數據,2024年中國PC市場,華為拿下了11%份額,位列第二。在當下移動用戶增速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對于開發者來說,華為用戶愈發珍貴。這為華為提供了與開發者對話的底氣,也間接提供了獨立軟件生態、自建新生態的基礎。
結語
回溯過去三十年中國在操作系統等底層軟件技術的突破嘗試,我們經常會發現,失敗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技術上的不可逾越,而是在自研與外購之間反復糾結,白白錯過了珍貴的生態構建窗口期,以至一步落后、百步落后。
鴻蒙操作系統,以及此次面世的鴻蒙電腦,是中美科技戰背景下,中國主動發起的一次回腸系統蕩氣式的突圍。鴻蒙為中國信息產業的自主可控戰略撕開了一個口子,但使這個口子變成了坦途,需要整個產業界的協同作戰。生態建設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從芯片廠商、整機廠商到軟件開發者、服務企業、最終用戶的共同支持和投入。
我們可以預期,鴻蒙電腦也將為國產軟件廠商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土壤,實現生態發展的正循環。例如在圖像軟件領域,Photoshop等應用占據主導地位。如今,鴻蒙電腦依托自主可控的系統生態和系統級能力,為以悟空圖像、美圖秀秀為代表的國產 PC 圖像軟件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這一小步,雖然前路漫漫、充滿挑戰,但它確實是中國信息產業擺脫對外部依賴、走向真正自主可控的“一大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