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與本田的合并談判破裂后,作為日系三大車企之一的日產汽車,又傳出要與另一大日系車企豐田展開“聯姻”。
據日本《每日新聞》5月20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豐田汽車一名高管已與日產就潛在合作展開接觸。盡管日產拒絕就此事置評,而豐田在發布官方聲明前仍在審查這份報告,但從這一傳聞之中,不難看出在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陷身困局的日系車企展現出愈發強烈的抱團訴求。
日產與本田,未竟的合并之路
在日系三大車企中,日產汽車的生存壓力相對來說最大,也正因此,此前日產曾與本田進行了一場耗時近一年的合并計劃,但最終告吹。
2024年3月,日產與本田啟動電動汽車領域合作探討,三菱汽車則于同年8月決定加入隨后,由于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對收購日產表現出興趣,日產與本田在2024年12月23日宣布啟動合并協商,并表示三菱也在考慮加入合并框架。日產與本田二者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雙方均作為該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合并。
然而,這一合并計劃卻未能順利推進,合并破裂的直接導火索,源于本田對日產的“子公司化”提議,遭到日產管理層強烈反對。2月6日,時任日產CEO內田誠親赴本田總部,正式宣布終止談判。在隨后的2025年2月13日,日產、本田和三菱正式對外宣布決定終止原本計劃三方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這場未竟的"聯姻"暴露出傳統車企轉型的深層焦慮:本田2023財年全球銷量同比下滑12%,日產同期營業利潤更暴跌34%。內田誠曾直言"沒有合作將難以生存",其本人也因談判失敗黯然離職。
從裁員到關廠,掙扎中自救的日產
在內田誠之后接棒的新任日產CEO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對外展現出更迫切的自救姿態。
日產CEO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
在5月15日的財報會上,他明確表示“當前必須自救而非依賴他人”,而在稍早一些的5月初,他也披露了重組方案,其中不少政策頗為激進,例如承諾關閉7家工廠,將生產基地從17家縮減至10家,并裁減2萬名員工(占全球員工約15%);研發支出削減20%,零部件體系復雜度降低70%;淘汰6款車型平臺,聚焦英菲尼迪豪華品牌等措施。旨在通過節省5000億日元的成本來實現扭虧為盈。
目前,日產尚未確定哪些工廠一定會被關閉,不過作為日產歐洲最大生產基地的英國桑德蘭工廠,作為生產成本頗高的海外基地尤為引人注目。埃斯皮諾薩透露,“我們無意離開桑德蘭”,并計劃在該工廠生產新車型,但日產必須保持“務實”態度,無法對這家工廠的未來做出任何保證。同時,埃斯皮諾薩直言需要政府支持以抵御中國車企競爭:“如果將一輛中國產汽車運進英國,作為英國本土的汽車制造商將沒有任何優勢。我們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在英國保持競爭力。”
面對危機,日系車企或將再次抱團
目前,手握2.2萬億日元(約151億美元)現金儲備的埃斯皮諾薩,并未關閉合作大門。他在多個場合強調,日產正在評估包括中國車企、科技公司在內的潛在伙伴,但前提是“不被任何一方綁架”。
這種審慎態度或源于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前車之鑒。該聯盟因股權糾紛陷入長期內耗,導致日產在電動化領域錯失先機。如今,埃斯皮諾薩特別提及與東風集團“在中國以外市場合作的可能性”,被視為分散風險的信號。
而對豐田而言,與日產合作或將使其進一步鞏固日系車企的霸主地位。目前,豐田已持有持有多家日本汽車制造商的股份,包括斯巴魯20%、馬自達5.1%、鈴木4.9%的股份,若將日產納入陣營,將形成覆蓋小型車、豪華車、商用車全品類的“日系航母”。而豐田與日產一樣處于當下電動化轉型的困境,因此雙方確實有合作的前提和意愿。
但考慮到之前日產與本田合并之路的坎坷,日產與豐田的合作同樣存在諸多變數。從日產前任CEO內田誠的“生存論”與現任CEO的“自救優先”之間的對比之中,不難看出這家來自日本橫濱的車企,仍對未來抱有不確定之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