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wǎng) 潘昱辰 編輯/高莘】“對于事情在短時間內變成這樣,我感到非常抱歉。”據(jù)《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由于業(yè)績不佳,日產汽車于5月9日宣布將放棄在日本國內建設首座動力電池工廠的計劃;因此,日產執(zhí)行董事平田禎治同日前往福岡縣向地方政府匯報情況時表示了歉意。
日本經濟產業(yè)省曾設定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30年將國內電池生產能力提升至150GWh/年,并為約30個相關項目提供補貼。經濟產業(yè)省曾估計,當前承諾可確保120GWh的年產能,但日產的退出使這一目標備受威脅。
在《日本經濟新聞》看來,日本汽車制造商優(yōu)先考慮短期利潤而非長期投資,將使其重蹈在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領域的覆轍,最終在電動汽車和電池領域將市場完全讓給中國。
業(yè)績坍塌的后果
就在今年1月,日產才宣布將在福岡縣北九州市建設一家磷酸鐵鋰電池工廠,規(guī)劃年產能為5GWh,原計劃于2028年7月投產。該廠旨在將電池成本降低30%,并搭載于2028年后生產的入門級電動車,以推動日產實現(xiàn)2030年電動車占比達40%的目標。
此外,該工廠可為北九州市帶來500個就業(yè)崗位和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的產業(yè)價值,為此,日本政府還為該工廠投入了55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7億元)的補貼。
然而,由于近些年日產財務狀況陷入低迷,加之今年2月與本田的合并談判宣布失敗,日產不得不進行戰(zhàn)略收縮。
日產汽車 路透社
特別是在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于4月上任后,日產開始了大刀闊斧的降本計劃,目標降低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3.9億元)的成本。
具體來看,到2027財年,日產將在全球范圍內把制造工廠從17個減少至10個,年產能降至250萬輛,并備用50萬輛產能的冗余及裁員2萬人,而北九州磷酸鐵鋰工廠的暫停自然也包括其中。
伊萬埃斯皮諾薩 路透社
日企集體退縮
無獨有偶,在日本國產電池供應鏈構建的緊要關頭,豐田也決定推遲國內電池工廠建設。
今年3月,豐田社長佐藤恒治拜會福岡縣知事服部誠太郎,稱豐田原定于今年4月在福岡新建電池工廠的計劃將延期,電池工廠的選址協(xié)議將推遲到今年秋季簽署。
按照原計劃,該工廠將于2028年投入運營,電池將供應給位于九州的雷克薩斯工廠,用于生產續(xù)航里程達1000km的下一代純電動汽車,日本經濟產業(yè)省同樣計劃為工廠建設提供補貼。
豐田表示,工廠建設推遲的原因是全球市場純電動車型需求減少,加之電動汽車產線與電池工廠的各項成本高昂;此外,針對電動汽車的多項新技術仍需時間測試驗證。
位于福岡的雷克薩斯工廠 豐田
另一方面,松下集團也于5月初宣布裁員1萬人,并預計2025財年將承擔1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4.7億元)的重組成本;就其整體業(yè)務而言,松下預計2025財年的營業(yè)利潤將下降13%至37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4.2億元)。
松下是日本唯一排名全球裝機量前十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根據(jù)SNE Research的數(shù)據(jù),2024年松下動力電池的裝機量為35.1GWh,同比下降18%,是排名全球前十的企業(yè)中降幅最大的一家;其市占率僅為3.9%,為全球第六大電池供應商,但比上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
作為對比,全球裝機量前十的中國企業(yè)多達6家,市場份額達到67.1%。其中僅寧德時代一家去年的裝機量就達到339.3GWh,市占率高達37.9%,約是松下的10倍。
目前,松下仍計劃與斯巴魯共同投資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3億元)在日本群馬縣建廠,目標2028年投產。然而,在日產和豐田收縮電池生產計劃的背景下,體量更小的斯巴魯將面臨更大的投資壓力。
難以擺脫對華依賴
日系車在全球市場的弱勢表現(xiàn)由多種因素造成。
其一是日系車電動車的產品力并不突出,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市場均需求不足。此前于2023年,豐田曾宣布到2026年之前,將純電動汽車的全球年銷量提高至150萬輛。但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豐田純電動車全球銷量僅為14萬輛,僅占總銷量的1.3%;經過兩次調整后,到今年這一生產目標已降至80萬輛。
可見,日系電動車的市占率,不但遠遠不及新能源滲透率超過一半的中國汽車,與大眾等歐洲汽車品牌相比,其體量也有很大差距。
至于在日本國內市場,去年僅售出不到6萬輛電動車,同比下降三分之一,且占新車銷售比例尚不到2%。
另一方面,日本本土對發(fā)展電動汽車也并不積極。目前,以豐田、日產、本田為代表的日系車,仍將燃油車和油電混動車型視作核心。
即便日本制造商致力于研發(fā)生產動力電池,其依然難以擺脫對中國產業(yè)鏈的依賴。
矢野經濟研究所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企業(yè)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領域的份額分別高達89.4%、93.5%、87.4%和85%。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哀嘆,中國控制了從原材料到成品電池的整個供應鏈,如日本高度依賴從中國進口的氫氧化鋰,是生產正極的核心材料。這種垂直整合,使中國企業(yè)實現(xiàn)了日本競爭對手難以匹敵的規(guī)模經濟。隨著中國企業(yè)的競爭力在全球范圍內的凸顯,日本的經濟也正備受打擊。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