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中國旅游日
跟著文博游淮南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519中國旅游日
楚小南帶你云逛楚博!
不用出門就能穿越千年
看楚金幣閃耀、越王劍出鞘~
這座藏著三千年壽縣文明的寶藏博物館
每一件文物都在 “劇透” 江淮大地的傳奇
寶子們速來圍觀
跟著鏡頭解鎖楚文化的N種打開方式
01
博物館概況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壽縣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是全國唯一以 “楚文化” 命名的綜合性場館。
其建筑設計巧妙汲取壽州古城元素,通過 “甕城”“方城”“斗城” 的傳統布局,融合現代院落與極簡主義手法,打造出兼具巍巍古風與現代氣息的獨特空間。
館內珍藏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含國家一級文物230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2257件套,代表性藏品包括楚金幣、漢八龍金帶扣、越王者旨于賜劍、羊首尊等。
作為全國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于 2009年躋身國家二級館與4A景區行列,并于2024年5月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02
常設展覽
館內常設展覽包括“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兩個基本陳列和“壽春壽文化”專題陳列。
安徽楚文化
“安徽楚文化”以序廳為引,串聯 “立國江漢”“東進江淮”“徙都壽春”“楚韻悠長” 四大單元,系統展現楚國在江淮地區經營 400 余年的興衰歷程。
壽縣文明史
“壽縣文明史”分 “淮夷舊邦”“兩漢壽春”“秦晉紛爭”“隋唐壽州”“壽州之戰”“宋清壽州”“革命沃土” 七大單元。壽縣曾六為國都,迭為州郡治所。三干多年的文明史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數不清壽州風情,看不完歷史遺存,道不盡人文典故。
壽春壽文化
“壽春壽文化”聚焦壽文化從起源到形成,再到充分發展、鼎盛傳承。壽文化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大大增進了文學、養生、醫學、宗教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進程,對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03
楚金幣
楚金幣作為戰國時期楚國的高額輔助稱量貨幣,主要用于大宗商貿活動。其形制多樣,有龜版形、楔形、圓形等,正面多鈐有 “郢爰”“盧金”“陳爰” 等陰文印記,標明成色與來源地。
經檢測,“郢爰” 黃金含量達 92.59%-96.19%,“盧金”“陳爰” 亦超 85%,彰顯了楚國晚期高超的黃金冶煉技術。《戰國策》中 “金、珠璣、犀象出于楚” 的記載,亦印證了楚國黃金資源的豐饒及遷都壽春后帶來的經濟影響。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壽春城遺址及周邊共出土楚金幣195件(塊),總重約20kg,使楚博成為全國收藏楚金幣數量最多的機構。
04
越王者旨于賜劍
1996年出土于壽縣西圈墓地蔡國貴族墓的“越王者旨于賜劍”,是戰國時期越國青銅兵器的典范。
春秋戰國,在我國歷史上是諸侯混戰、戰爭頻發的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促使青銅兵器的鑄造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在吳、越地區涌現了像歐冶子、干將、莫邪等鑄劍高手,使吳、越兵器成為當時兵器市場搶手貨,被世人視為珍寶。
史料中常把吳越之劍說成是地氣所然,認為只有吳越本地的特殊“地氣”和吳越本地所產的金錫之材,才能成就吳越特有的寶劍;在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齊俗訓》一書中說“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子巧”,也形象反映了越國鑄劍技術的高超。
05
重佛舍利牡丹紋金棺
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曾有北宋天圣四年所建的八角九級舍利磚塔。1977 年因塔身傾斜拆除時,發現塔下地宮,內有五幅儒佛道三教人物彩繪壁畫。地宮中央石棺臺上置三重棺槨:外為石棺,中為銀棺,內為金棺,金棺內盛放五彩舍利。
金棺重91.25克,以五塊金片經模壓、鏨刻、錘揲、金絲穿扣而成,棺蓋飾浮雕纏枝牡丹,棺身前端設雙扇假門,兩側鏨刻牡丹紋,底部刻 “重佛舍利” 銘文,展現了宋代高超的金屬工藝與宗教文化融合的特點。
歷經60余年風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三次建館、三次跨越。4222平方米的展陳空間,薈萃1600余件套精美展品,從楚文化的雄渾氣象到壽縣三千年文明的涓涓細流,全方位展現了江淮大地的歷史風華,成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信息來源:淮南文旅 圖源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安徽文旅
淮南發布(ID:huainanfabu)整理發布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淮南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