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實性曝光 2 個月后,小米 15S Pro 及其首發搭載的自研 SoC——玄戒 O1,終于要來了。
5 月 19 日上午,雷軍在微博正式官宣小米戰略新品發布會定檔「5 月 22 日晚」,并將推出手機 SoC 芯片小米玄戒 O1、小米 15S Pro、小米平板 7 Ultra、小米首款 SUV 小米 Yu7 等重磅新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玄戒 O1 被雷軍放在了第一位,隨后雷軍還針對玄戒 O1 單獨發布了一篇文章,足見其戰略定位之高。
圖/微博@雷軍
也不難理解,芯片之于手機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雷軍在發文中就說到:「小米一直有顆『芯片夢』,因為,要想成為一家偉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須攀登的高峰,也是繞不過去的一場硬仗。」
而與 2017 年那顆澎湃 S1 不同,玄戒 O1 不只是一次「試水」,也不僅是小米時隔八年再次挑戰了「自研手機 SoC」這塊最硬的骨頭,更像是一次全棧自研、押注高端、生態融合的全面攻堅。
按照目前小米官方放出的信息,玄戒 O1 基于臺積電第二代 3nm 工藝打造,集成了高達 190 億個晶體管,包括 CPU、GPU 以及 NPU。但玄戒 O1 真正值得關注的,不只是這些。
從雷軍發言、配置規格以及跑分數據來看,小米顯然是想在性能、能效與體驗融合上,挑戰高通驍龍與聯發科天璣的旗艦芯片地位。
尤其是在 AI 大模型重新定義智能設備的當下,一顆 SoC 芯片的重要性,早已不止于跑分與功耗。它是戰略制高點,是生態中樞,也是投入門檻最高、門檻壁壘最大的核心技術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雷軍這次,賭上的不只是自研芯片,還是小米的未來。但玄戒 O1,真的值得小米押下重注、值得我們翹首以待嗎?
圖/小米
對標旗艦芯,玄戒 O1強在哪、差在哪?
現在來看,玄戒 O1 在這場戰略發布會的「主角地位」早已確立。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金量,僅靠情緒是不夠的,還得看參數、看架構、看對手。
正如小米總結上一次澎湃 S1 的教訓,發現只有造「高端旗艦 SoC」才有出路,所以玄戒立項之初的目標就是「采用最新的工藝制程、旗艦級別的晶體管規模、第一梯隊的性能與能效」。
具體到今天,小米玄戒 O1 的對手,毫無疑問就是剛剛發布的兩款安卓陣營最新一代的旗艦芯片:
驍龍 8 Elite 和天璣 9400。
天璣 9400,圖/聯發科
從目前小米披露與多方消息綜合來看,坦率地講,玄戒 O1 確實擁有「掰一掰手腕」的潛力。至少從核心規格和配置來看,玄戒 O1 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工藝制程上,玄戒 O1 采用了和天璣 9400 一樣的臺積電第二代 3nm(N3E)工藝,雖然沒有用上驍龍 8 Elite 和蘋果 A18 Pro 同款的臺積電第三代 3nm(N3P)工藝,但毫無疑問達到了「旗艦」標準。
與此同時,玄戒 O1 號稱集成了約 190 億個晶體管,與蘋果 A17 Pro 基本持平,已經相當了不起。但在安卓陣營這邊,相比上一代天璣 9300 的 227 億個晶體管數量,顯然還有一定差距。
作為芯片「計算」最底層的邏輯,晶體管(開關代表「0」和「1」)數量當然是性能的核心基礎之一,但也并非決定。至少每一代的架構,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款芯片的性能和能效。
從目前流出的跑分以及傳聞來看,基本可以確定,玄戒 O1 在 CPU 方面采用了「2+2+4+2」四叢集架構——2 × Cortex-X925 3.9GHz 超大核 + 2 × Cortex-A725 3.4GHz 大核 + 4 x Cortex-A725 1.9GHz 大核 + 2 × Cortex-A520 1.8GHz 小核,并且超大核配備 2MB L2 緩存,大核配備 1MB L2 緩存。
2 個 Cortex-X925 超大核,足夠大的緩存,這些豪華配置再加上拉得更高的頻率,也難怪在 Geekbench 6 跑分上能夠直接比肩高通和聯發科的最新一代旗艦芯片。
小米 15S Pro 的「跑分」,圖/ X
GPU 方面,玄戒 O1 傳聞采用了 Immortalis-G925 GPU 16 核版本,比天璣 9400 采用的 12 核 Immortalis-G925 GPU 規模更大。
對比來看,玄戒 O1 至少在堆料上非常足,但并沒有跟進「全大核」的趨勢之中,仍然保留了兩顆 A520 小核。如果架構和核心信息無誤,大概率還是規劃節奏上的原因。畢竟今天來看,小核的存在對于實際體驗而言,確實沒有改進的價值。事實上早在去年的報道中,雷科技就指出了「全大核」架構在今天優勢,這里就不再展開。
而據雷軍透露,玄戒項目與造車一樣立項于 2021 年。此外,去年 10 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還在北京衛視透露,小米成功流片「國內首款 3nm 工藝手機系統級芯片」,基本可以確定就是玄戒 O1。再往前推導,玄戒 O1 確立架構的時間可能要早于高通、聯發科的集體「全大核」化。
但話說回來,小米能在第一次正式重返手機 SoC 戰場,就交出這樣一份技術答卷,完全可以說是驚喜,甚至稱得上「平地起驚雷」。
不過 SoC 從紙面參數到終端體驗,中間仍隔著系統調校、生態協同、功耗控制、散熱設計等多個關鍵環節。相比深耕多年的高通和聯發科,小米尚處于第一款大芯片量產落地階段,經驗不足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
反過來,我們也要意識到軟硬件垂直整合的巨大潛力,對于實際體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換言之,小米 15S Pro 并不是僅僅依賴于硬件上的比拼,關鍵還有小米對于「芯片」玄戒 O1 和「系統」澎湃 OS 的深入挖掘和優化程度。
至于玄戒 O1 是否能在真實體驗中擊敗高通和聯發科,還需要發布會與后續實測給出答案。但毫無疑問,它已經是小米在芯片戰略上,邁出的最有價值的一步。
漫漫造芯長路,小米押對了嗎?
圖/小米
小米是做過手機 SoC 的,然后 2017 年推出的澎湃 S1,制程工藝落后了 4-5 年,基帶也有巨大的鴻溝,具體到產品體驗上更是高下立判,這些都讓澎湃 S2 變得遙遙無期。
痛定思痛,小米改變了之前自研芯片的戰略,就像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說的,明白了「芯片投資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從結果來看,小米選擇從澎湃 C1、澎湃 P1 等各種小芯片做起,同時通過大量芯片相關投資布局,在積蓄經驗和能力的同時,「預謀」重回自研手機 SoC。雷科技在 《谷歌、小米和OV自研芯片,誰的贏面更大?》一文中就將其比喻為:
農村包圍城市。
小米也承認過這種戰略轉向。在 2021 年央視紀錄片《強國基石》中,小米 ISP 芯片架構師左坤隆其實就透露了,小米將以 ISP 作為自研芯片的起點,重新回到自研 SoC 的道路上。
按照雷軍的透露,從 2021 年初到今年 4 月,玄戒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了 135 億人民幣,現有研發團隊超過 2500 人,今年預計的研發投入也將超過 60 億元。正是這種資源配置與戰略定力,才讓玄戒 O1 有機會成為了小米首次真正意義上自研 SoC 芯片的成果,而不是像當年的澎湃 S1 那樣「雷聲大、雨點小」。
更關鍵的是,這顆芯片并不是孤立存在,今天小米已經在高端手機市場站穩了腳跟,小米汽車勢頭繼續高昂。
所以今天來看,玄戒 O1 并不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而更像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戰略兌現——前有經驗反思,中有能力積累,后有生態整合,小米沒有選擇捷徑,而是走了一條更扎實的路線。
當然,芯片是一場長跑。玄戒 O1 更多只能說明小米在這條路上終于跑通了第一圈。但下一步如何迭代?如何提升指令集架構、IP 核自研能力,甚至如何打造生態開發者平臺?都是擺在小米面前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小米這次是真的邁進來了。而對于整個中國手機產業來說,這也是繼華為之后,第二家真正將搭載自研高端手機 SoC 的手機廠商。這一點,已經足夠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