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有人說,戰爭最怕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捅刀子。
可在1948年的長春,真正讓人琢磨不透的,不是敵人怎么打進來的,而是六十軍怎么能在城里突然起義了。
更奇的是,起義完,副軍長沒人接替,毛主席卻沒急著拍板,而是問了句:“那給紅軍送過重禮的排長,現在人在哪兒?”這一問,把幾十年前的一樁舊事翻了出來。
事情得從六十軍說起。
這支部隊原本是云南帶出來的,南方人,打起仗來兇得很,骨頭硬,死磕到底那種。
早年抗戰那會兒,剛整編完就直接撒到徐州去頂日軍。
那時候,日軍一股腦壓過來,韓復榘那邊不戰自退,蔣介石一怒之下直接槍斃了他。
結果壓力全甩給了李宗仁,而李宗仁把六十軍推到最前線當主力。
四萬滇軍,硬是在徐州跟日軍杠了二十多天,最后三萬人倒下,只剩一萬多,活下來的全是血肉磨出來的硬骨頭。
打完后回湖北重整,可這時候,問題就來了。
蔣介石派了不少親信進六十軍,說是整編,實則是換血。
滇軍的老兵哪受得了這個?心里憋著氣。
后來打到東北,六十軍被拆成了三塊,各自插在蔣的嫡系部隊中間。
你說是一家人,可待遇天差地別。
尤其是一八四師,被新一軍的孫立人瞧不上,天天頂在最前面打仗。
打完清點戰利品,輪也輪不到他們。
連條槍都不給,誰能咽得下這口氣?
當時的一八四師師長叫潘朔端,這人不吃虧,也不拐彎抹角,干脆利落地帶兵起義,投到我軍這邊。
這事在六十軍里炸了鍋,軍長曾澤生本來心里就不痛快,這下更堅定了想法。
東北冷,南方兵水土不服,加上物資短缺,新一軍又躲在后頭當“看客”,曾澤生一看這形勢,干脆利落,帶兵起義。
到了第二年,六十軍改編成了第五十軍,曾澤生當了軍長。
可偏偏這個時候他病倒了,副軍長沒人接,部隊思想教育也沒法推進。
毛主席問起副軍長人選時,別人還在琢磨人選,他卻直接點了個排長的名字:葉長庚。
葉長庚算是咱這篇文章的主角。
他不是那種天生出頭的料,小時候在浙江開化放牛,當長工,十三歲混進北伐軍。
那年紅軍到了景德鎮,葉長庚偷偷和紅軍接上了頭。
那時候他還只是機槍連代理排長,卻干了一件大事——他給方志敏的部隊送去兩挺重機槍、八支步槍,還有五十塊大洋。
當時紅軍缺重武器,這兩挺機槍就是命。
葉長庚沒就此罷手,第二年,他干脆帶著二十來個弟兄,連人帶槍投了紅軍。
彭德懷親自接見,立馬任命他當機槍排排長。
從那之后,他一路打上來,不靠拉關系,也不靠背景,全憑命硬和肯沖。
行軍打仗他沖在前頭,生活上他苦在前頭。
后來抗戰打起來,他在晉察冀邊區帶兵干掉不少日偽軍,被軍分區夸成“模范黨員”。
抗戰勝利后,他又剿匪,三萬多人頭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這些事不是他嘴上說的,是戰場上一個一個拼出來的。
毛主席為啥點他?說白了,他是國軍出身,滇軍出身的五十軍能聽得進去他的話;他又是早年投誠的老紅軍,根子正、旗幟明,思想過得硬,還能帶隊伍。
這樣的干部,找一個少一個。
你要說這事反常也不反常。
一個排長能當副軍長?擱在平時肯定讓人嘀咕。
但葉長庚不一樣,他不是靠官位爬上來的,是靠命硬、靠當年那兩挺機槍、靠幾十年不掉隊的表現,從戰場里一步步熬出來的。
他不是話多的人,但他帶兵有一套,講得清輕重緩急。
五十軍里那些滇軍出身的兵看他也服氣。
毛主席點名他,是對他當初那個選擇的肯定。
你說巧也罷,說命也罷,葉長庚就是那個時候最合適的人。
后來他在五十軍干得也不賴,整頓軍風、推進思想教育,沒出亂子。
再后來,部隊調防,他繼續帶兵,還是沖在前頭。
沒人說他是“排長出身”,大家只認他是副軍長。
真實的事就擺在這兒,沒啥虛頭巴腦的。
葉長庚這個人,沒喊口號,也不擺譜,幾十年來都是一個路數:打仗就要拼命,做人就要實在。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年譜》
《東北戰場起義部隊整編資料匯編》
《葉長庚回憶錄》(內部資料)
解放軍出版社《起義將領曾澤生傳》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