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日益嚴重的破壞背景下,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挑戰,諸多物種陷入生存危機。近日,我國云南大理傳來喜訊,永平金光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重新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白菊木種群。
據報道,黃草壩管護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中首次發現了共計24株白菊木。該物種曾因過度利用而面臨種群危機,此次重現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
專家指出,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內容,也為進一步開展珍稀植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機遇和新的動力。
保護區應以此為契機,加強對白菊木種群的保護力度,并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白菊木
白菊木,菊科白菊木屬落葉小喬木,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木本植物,與櫨菊木并稱為“菊樹”。 其樹形優雅,先花后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因此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易危物種。
白菊木展現出卓越的極端環境適應能力。在年均溫18℃,極端溫差達35℃,年降雨量僅800-1000mm,旱季長達6個月的氣候條件下,以及生于千枚巖發育的磚紅壤(pH值6.0-6.5,有機質含量僅3-5%)的貧瘠土壤環境中,白菊木依然能頑強生長。
更為重要的是,它與蝦子花、火繩樹等植物形成共生關系,共同構成獨特的干熱河谷稀樹灌叢生態系統。
白菊木的物候節律也體現出對環境的精準適應。每年3-4月,白菊木先花后葉,簇生的頭狀花序憑借白色絹毛冠毛,借助風力傳播種子。 待雨季過后,新梢開始萌發,直至秋末果實成熟,完成其整個年生長周期。
白菊木的存在,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對維護干熱河谷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白菊木致危的因素有哪些?
干熱河谷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眾多珍稀植物,然而,人為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雙重壓力正威脅著它們的生存。那么,是哪些因素導致白菊木致危的?
首先,生境破碎化。大規模的干熱河谷開發,例如云南永平縣的案例所示,造成棲息地喪失和生態環境退化。即使是生長狀態良好的個體,也難逃周邊環境惡化的影響。原本完整的生態系統被分割成孤立的碎片,阻礙了植物的基因交流和種群擴散。
其次,過度利用加劇了生存壓力。當地居民對干熱河谷植物的依賴性強,將其用作薪柴或藥用資源,長期的砍伐和采摘無疑對種群數量造成直接沖擊。這種短視行為忽視了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使得植物資源難以恢復。
最后,繁殖障礙限制了種群的自然恢復能力。盡管種子發芽率較高,但干熱河谷的干旱環境限制了幼苗的存活,導致自然更新困難。氣候變化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干旱程度,使得幼苗的成活率更加低下,最終影響了種群的長期穩定。
總之,生境破碎化、過度利用以及繁殖障礙共同作用,導致干熱河谷珍稀植物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唯有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嚴格控制開發行為、提倡可持續利用、加強生態修復以及關注氣候變化影響,方能保障這些珍稀植物的未來。
白菊木種群應該如何保護?
白菊木作為一種罕見的瀕危物種,它的出現是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起到非仲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對白菊木等瀕危物種的保護刻不容緩。為有效保護白菊木,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應建立并擴大繁育基地,積極開展種子萌發試驗(目前發芽率已達86%)及扦插技術研究(已實現20天生根)。通過高效的繁育技術,迅速擴大白菊木種群數量,為物種延續奠定基礎。
其次,可實施野外回歸項目,將培育的苗木用于植被恢復,逐步恢復白菊木的自然生長環境。
最后,應加強社區共管,推廣替代能源以減少對薪柴的砍伐,從而降低人為因素對白菊木生存環境的威脅。
最后
作為地球46億年演化史的獨特見證者,白菊木的存續關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安全,需以科學之力守護這份“菊科喬木的孤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