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一個詞很火,叫破壞性創新。
今天華為發布的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師,是不需要加定語的,真正意義上的硬件行業多年未有的顛覆性創新。
鴻蒙電腦不是在傳統電腦的基礎上做加法,而是整個軟硬件,甚至包括產業邏輯都不一樣。
筆者大概去年這個時候知道華為是要鴻蒙電腦操作系統,最初的預期是因為桌面應用生態的壁壘,尤其是大型生產力工具的適配問題,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在電腦端的發展要比手機更慢一些,最初可能是以面向信創需求的B端產品為主。
5月8號參加華為鴻蒙電腦系統溝通會,拿到MateBook Pro鴻蒙電腦系統版并深入體驗之后它的成熟度和日常體驗超出預期,核心有如下幾個點:
第一、華為的鴻蒙電腦整體的交互邏輯是正兒八經面向桌面系統的,包括多任務處理、文件管理系統、對鍵鼠的適配,桌面系統軟件面向電腦端的功能布局,等等。同時,吸納了華為在平板上的一些高效率交互方式,對于觸控板和觸控屏的支持,做得很棒。
第二、華為鴻蒙電腦系統面對日常應用的時候,極度的絲滑流暢,且功耗極低,在直播演示中,很多朋友一直在問,這臺電腦沒有散熱風扇么?因為哪怕同時開十幾個應用和二十幾個網頁,包括中望CAD、悟空PS、剪映等等,風扇幾乎都轉不起來,電腦機身溫熱。因為功耗低,所以續航非常穩,直播了四個多小時,耗電僅為50%。
第三、華為鴻蒙電腦系統生態的完成度要比我想象中高很多,這里的核心是,國產大型生產力應用的快速崛起,WPS是最典型的代表,此外,面向視頻創作者的剪映,圖像處理的悟空圖像PS,工程設計的中望CAD,面向3D設計的酷家樂,等等。它是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日常辦公和創作需求的。
因為以上三點,鴻蒙電腦在移動辦公和創意設計方面,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鴻蒙電腦系統在低功耗下的絲滑流暢體驗和續航優勢,以及對于觸控交互支持的大幅度提升,會真正釋放華為在輕薄筆記本這條路線上潛能,諸如華為MateBook E這種分體式電腦,MateBook X這種極致輕薄的無風扇設計電腦,以及甚至可能會有折疊電腦。
然后,折疊電腦就來了,華為折疊電腦,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師。
華為折疊電腦不是業界第一臺折疊設計的電腦產品,但很顯然,它跟過往的產品完全不同,無論是產品設計,做工質感,還是系統體驗,都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
這里的核心是兩個:
一個是華為在折疊屏產品上的大量積累,尤其是在鉸鏈設計、輕薄化和可靠性保障上,一騎絕塵;
另一個則是鴻蒙電腦系統在低功耗下的流暢度,由此實現的對于散熱設計要求的大幅度降低。這是X86架構下不可能實現的。
輕薄化和大屏化是自筆記本誕生以來一直在堅持的產品演進方向,哪怕是注重性能釋放的性能本和游戲本,輕薄化也都是大家一致的追求。而這背后的根本其實和手機一樣,大屏對于生產力需求的友好,但大體積對移動攜帶的不友好。
此前筆記本著重去解決的是,在更輕薄小巧的機身里融入更大的屏幕,也就是做高屏占比,改變屏幕的長寬比,等等,這和全面屏手機的發展方向是類似的,所以電腦上也有了“劉海屏”。
但這和折疊電腦相比,完全是兩個狀態。
華為折疊電腦的關鍵詞是三個,夠輕薄、夠小巧、夠大屏。
折疊態下為13英寸的傳統小屏筆記本,展開后則為18英寸的超大屏幕,整機厚度僅為7.3mm,重量1.16kg,這是業界第一次可以把一臺18英寸的超大屏幕PC塞入日常背包或者手提包里的機子。
以及,屏幕素質非常出色,3.3K分辨率,峰值亮度1600nits,支持LTPO和高頻PWM調光,第一次在PC上真正實現了手機屏幕級別的超高素質。
因為折疊的設計,它可以有三種形態;
配合折疊鍵盤和鼠標,它可以實現和傳統筆記本相同的大屏桌面創作體驗;
在折疊懸停狀態下,同時配合華為鴻蒙電腦系統的適配,它可以有雙屏的高效率交互體驗;
在放棄鍵盤和鼠標,專注于大屏和觸控交互的時候,它就是一塊超大尺寸的平板,用于展示、娛樂等,非常方便。
而因為足夠的輕和薄,這臺機子在三種形態下,都可以有非常好的日常體驗,它很可能就是未來高端商務移動辦公需求的版本答案了。
這個思路本身并不難理解,但想要真正實現高完成度的產品呈現,很難。
一方面,想要實現足夠輕薄小巧的設計,帶來足夠好的便攜性和手感,就必須在結構、材料和工藝上有大量的創新和探索,華為折疊屏手機的銷量已經是五百萬級別的了,且均價在萬元以上。
這使得華為有足夠的資源去投入研發,去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快速迭代,這是傳統PC廠商們所不具備的,所以傳統PC廠商在做這種形態的產品的時候,在輕薄化的產品體驗和設計上,天然落后于華為很多。
另一方面,系統和芯片平臺,X86架構的生態劣勢使得這個平臺的電腦,必須標配足夠強大的散熱,否則連日常基本的流暢度體驗都無法保障。同時,因為X86架構的高功耗特點導致續航不夠,使得電腦在大多數時候都是要插電使用的,插電的折疊電腦,除了形態看起來前衛酷炫,內核沒什么用。
這也是為什么華為的折疊電腦,才真正打開了折疊形態在筆記本上的大門,讓它能夠真正從廠商炫技的概念化產品走向真正成熟的大眾化產品。因為華為真正解決掉了折疊電腦設計最底層的硬件和系統生態問題。
最后聊聊鴻蒙電腦系統。
不少人去年并不太看好鴻蒙電腦系統面向C端的體驗,至少短時間覺得機會不大。但在真正深入體驗過之后不得不承認,有點誤判。
關鍵同樣是三個:
第一、國產化體驗需求的暴增,由此激發的國產化替代,不只是在硬件和終端側,在生態和生產力軟件上也是如此。
這個誤判最關鍵的點在于PC端的生態主要是全球化的大型軟件,他們似乎沒有適配的動力。但事實是,沒關系,把他們替代掉就好了。
第二、用戶習慣的快速演變,對于95前的用戶來說,我們接觸電腦要比智能手機更早,所以我們對電腦的交互邏輯和生態天然熟悉。但有大量的用戶是先接觸智能手機的,他們并不習慣于X86平臺的電腦交互,所以現在很多用戶寧愿選擇Pad作為移動辦公的電腦,所以大尺寸的Pad這幾年大火,且鍵盤和觸控筆的選購率極高。
第三、華為鴻蒙電腦系統對于日常痛點的解決,它在觸控體驗、鍵鼠體驗、流暢度體驗和續航體驗上的優勢,在我上手半天后,就讓我無法拒絕。
而因為鴻蒙電腦不僅是芯片和系統的國產化,軟件也是完全國產化的,以華為在電腦上的影響力,我覺得接下來,國產化專業軟件的發展會加速,鴻蒙系統和鴻蒙生態會形成一個快速的相互促進和迭代的過程。
自5月8日鴻蒙電腦技術溝通會以來,鴻蒙電腦應用適配呈現加速態勢。目前應用生態已覆蓋通用辦公、設計創作、實用工具、金融理財、影音娛樂、教育學習、游戲等用戶核心場景。已有150+專屬電腦生態應用加速適配,上架融合應用數量從300余款快速攀升至1000余款,數量翻了兩倍多。未來還會有更加豐富的應用陸續上架,預計年底將支持超過2000個融合生態應用,生態體系持續擴容。
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師真正顛覆的點所在,它是一個整個軟硬件體系高度創新之后的結果,你必須要有好幾個成熟的高端系列,還要有完整的體系能力,以及極高的消費者滿意度,最終才能做出來這樣的產品。
可怕的是,華為已經在持續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在以往我們談論的華為高端用戶粘性,核心技術研發,產品互聯生態之外,似乎華為正在形成自己完全不同以往的做產品的框架邏輯。
今天發布的鴻蒙電腦和華為折疊電腦,是華為面向未來探索交出來的一份答案,市場會決定它的成敗,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場發布會上,我們已經看到華為已經完成了一次身份轉變。
從行業的跟隨者變成了行業的引領者,踏出這一步,需要擁有承擔非議的勇氣和接受失敗的魄力。
不過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華為已經用鴻蒙電腦和華為折疊電腦,踏出了關鍵的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