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5月20日訊(記者 姜曉 通訊員 曲治國 攝影報道)初夏時節,一切都充滿生機。昨日上午,記者在福山區臧家莊鎮東泊子村葡萄產業園看到一派繁忙景象,產業園管理負責人林永彬正帶領幾名工人在分揀蘑菇。工人們把一筐筐體態勻稱、“戴”著褐色的“帽子”的新鮮蘑菇,按照大小分別裝箱,準備發放到周邊生鮮超市、蔬菜市場。
林永彬向記者介紹:“去年,東泊子村葡萄產業園在魯東大學、福山區農業局的指導下,投資約30萬元,以‘果菌間作’模式,在葡萄樹下試種大球蓋菇,經過半年的努力和等待后,目前大球蓋菇已經進入了收獲期。”
走進拱棚,一片生機盎然,枝葉繁茂的葡萄樹一眼望不到頭,枝頭上盡是密密麻麻、米粒般大小的果實。葡萄樹下一行行田壟里,鋪著厚厚的稻草,撥開稻草,一朵朵大球蓋菇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工人們穿梭其中,忙著采摘第一茬豐收果實。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據了解,2023年,東泊子村黨支部在臧家莊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與煙臺全農幫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對老舊蘋果產業園進行品種“騰籠換鳥”、迭代升級,建設百畝新品種葡萄種植基地。目前已進入豐產期,年可采摘葡萄10萬公斤,產值超200萬元。與此同時,年可提供就業崗位30個以上,帶動農戶增收50萬元左右。
經過幾年的發展,東泊子村葡萄產業園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被列入福山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試點項目。為發揮鄉村振興引領作用,2024年,煙臺全農幫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在常規農業種植的基礎上,進行“果菌間作”模式試點,利用當年10月至來年6月葡萄生產空檔期,在葡萄樹下土地空間種植大球蓋菇,將葡萄生產空檔期閑置土地轉化成蘑菇培育的“成長田”。該項目的實施,使設施栽培果園土地利用率及產出率大大提高,由原來的一棚一收,變成現在的一棚兩收、一年兩收,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
據了解,“果菌間作”模式獲得全國研究生2023年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優秀案例一等獎,由魯東大學農學院食用菌系和順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實施。福山區先后在張格莊鎮利用大櫻桃園試點、在回里鎮利用葡萄園試點,均獲得成功。
林永彬向記者介紹,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紅松茸”,是新型食用菌品種,口感脆嫩、鮮味濃郁,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市場需求較大。2024年,東泊子村產業園通過“果菌間作”模式共種植大球蓋菇33畝,今年5月9日開始采摘,平均每天可收獲500斤左右。隨著氣溫的持續升高,5月上旬每天產量可達到1000斤,預計可帶動每畝土地增收1萬元左右。同時,可提供臨時用工崗位20個以上,增加農戶務工收入5萬元以上。
通過“果菌間作”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綜合效益,而且在農業廢棄物利用、提高果品質量方面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種植大球蓋菇的基質是由果樹枝條、秸稈、玉米芯等粉碎制作的,有效利用了農業廢棄物,并為果園帶來了有機肥,一定程度上可改良果園土壤;另一方面,產生的菌糠具有有機肥和菌肥的雙重作用,能夠提高果樹的抗病能力,提高水果品質,還能提高果園地溫,縮短水果上市期。
臧家莊鎮分管農業負責同志表示:“臧家莊鎮擁有眾多設施栽培農業果園,發展‘果菌間作’模式空間廣闊。下一步,我們鎮將在東泊子村葡萄產業園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