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念國(右)為心臟移植術后患兒進行身體檢查。(受訪單位供圖)
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蔓、龍華、楊千帆)5月19日,7歲的文文在視頻連線中,高興地告訴董念國教授:“董爺爺,我上一年級了。您給我移植的這顆心臟可聽話了,平時上體育課都沒問題!”3年前,一顆由成人捐獻的心臟,讓這名心衰患兒生命重啟。
文文的新生,源于“大供心移植小受體”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團隊全球首創。協和醫院5月19日公布,對該院225例心臟移植患兒跟蹤評估結果顯示,兒童心臟移植供心適配范圍大幅提升,供受者體重比最高可達6.7倍,這意味著更多大供心將適配兒童。
心臟移植是治療兒童終末期心衰最有效手段。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4萬名心衰患兒,其中7%至10%亟需心臟移植,而每年僅有100例左右接受移植手術,無法等到合適供心是關鍵原因。國際醫學界通行準則是,心臟捐受者體重比不超過2倍。按這一標準,不少終末期心衰患兒,尤其是低體重嬰幼兒難以等到合適供心。
“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攻克‘大供心移植小受體’難題。”董念國下定決心。從2008年起,董念國率團隊全力投入兒童心臟移植研究。他們常常在病房一守幾個星期,夜以繼日記錄患兒尿量、藥物反應等變化。
在一遍遍推演、實踐中,團隊看到了曙光。他們發現,心臟肺靜脈前端的左心房有一個增厚部分,以此為標志,手術可實現對左心房體積精準減少,同時,通過分步關閉胸腔的辦法,也可讓大心臟慢慢回縮變小并逐步適應受體胸腔要求。從2倍到3倍,再到6.7倍,供受者體重比在一步步拓展。近10年,他們3次刷新亞洲最低齡、最低體重心臟移植患兒存活紀錄。
董念國堅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珍視,‘生命至上’應融入醫者血脈。”他和團隊在全球首創“供心旋轉術”,讓發生率極低的異位心臟患兒也可接受心臟移植;針對我國心衰患兒個頭小、體重低的特點,他們自主研發全球最小植入式兒童磁懸浮“人工心”,為患兒爭取等待移植的時間。
據了解,近5年來,協和醫院兒童心臟移植數量居全球第一,術后5年生存率達81%,60%以上是“大供心移植小受體”。國際胸心外科經典教材《胸外科學》(第九版,2020)序言評價,董念國教授團隊“心臟移植數量與質量國際先進,提高了中國心臟移植學術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