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印邊境地區可是相當不太平。
要知道西藏在1959年才廢除農奴制,因為廢除農奴制度遭到西藏農奴主的激烈反對,印度這時候就趁機使壞,開始搞事。
起初我國謀求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誰知道,印度還真以為我國是軟柿子,這下不出手不行了。
印度的誤判
中印之間的領土爭端,如果非要追溯,這就要追溯到英國人在印度殖民統治時期。
當時,英國完全控制南壓之后,就企圖以南壓為跳板,向東南亞和我國西藏地區進犯,攫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中印之間的領土爭端那是相當多的,其中最出名的無疑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了。
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指英國人麥克馬洪單方面提出的一段領土主張,根據麥克馬洪的意圖,英國將非法侵占我國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事實上,這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后來被證實,根本就是英國偽造的一條邊界線。
但不管歷史的真相如何,英國人企圖非法侵占我國領土,而且在殖民統治結束之后,妄圖繼續制造中印之間的矛盾的想法,昭然若揭。
印度借助這一歷史遺留的問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可謂活動頻仍,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可謂喪心病狂。
西藏解放之后,困擾西藏發展的農奴制問題,依舊是新中國建立之后,當時西藏最大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要廢除農奴制度,雖然這一做法符合西藏大多數百姓的利益,但卻引起了西藏農奴主的反彈。
這些舊時代既得利益者不甘心特權的喪失,因此蠢蠢欲動。
而印度的領導人尼赫魯則觀察到了這一點,他為了能夠在領土問題上建立優勢,開始煽動西藏的農奴主叛亂,甚至還給予了一定的支持。
可以這么說,雖然當時西藏出現農奴主叛亂的事件,是有內生性的因素導致的,但印度方面的煽動絕對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即便當時印度煽動了農奴主叛亂,給我國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和損失,但我國還是更傾向于以和平的姿態解決中印之間的領土爭端。
畢竟,中印之間的爭端,某種程度上,是歷史遺留問題,而且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其實歸根結底來說,并非中印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是中印兩國人民水火不相容。
但是尼赫魯顯然把我國希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領土問題的態度,視作軟弱。
當時,尼赫魯的看法應該說是片面的,因為他認為我國在當時在東北地區的壓力巨大。
眾所周知,五十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和五十年代末期中蘇交惡,兩個大事件其實都是直接影響東北地區。
尼赫魯就想當然的認為,我國要應對蘇聯和美國這兩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已經是千難萬難。
在這個背景下,尼赫魯認為我國一來沒有能力應對西南地區的矛盾,二來也不想樹敵過多。
哪怕印度明知道自己主張領土的意圖非常過分,但仍舊采取了激進和強硬的態度。
不得不說,尼赫魯的想法雖然看起來言之鑿鑿,但實際上他既低估了我國捍衛領土主權的堅強決心,也完全是想當然的做出了決策。
來自我國的強硬反擊
印度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就是一個很難于鄰國和平相處的存在。
比如印巴兩國因為克什米爾問題,歷史上多次發生戰爭。
孟加拉國雖然是后面才獨立的,但在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獨立之前,印度也沒少煽動孟加拉的反對勢力,反抗巴基斯坦的統治。
此外在二戰后,唯一一個被其他國家吞并的國家就是錫金,這錫金正是被印度所吞并的,現在已經成為了印度的錫金邦。
至于中印之間的矛盾,那就更是由來已久。
可以看到,印度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還真的是找不出一個好的。
其實,尼赫魯當政期間,就一直把我國視為潛在敵人,甚至,他會天然的將中國作為印度對標的對象,想方設法在各個領域與我國較勁。
如果中印之間只是良性的競爭,或許這對于兩個國家來說,或許都是一個互相促進的好事。
但很顯然,印度與我國之間的競爭,可從來都沒有基于良性競爭,要么是自欺欺人的大吹大擂,要么是充滿敵視的胡亂競爭。
雖然印度的真實實力實在是不敢恭維,但畢竟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領土也高居全球第七,從哪個方面來看,印度都完全所有實力成為一個大國。
至少有實力成為一個能夠掣肘我國的存在。
因此,印度的野心,成為了他們能夠吸引美國和蘇聯援助的重要因素。
有了來自美蘇這樣的大國的援助,尼赫魯領導的印度更是信心膨脹,加緊了在中印邊境地區的活動。
為了應對印度的威脅,從1959年開始,我國強化了在青藏地區的軍事部署。
同時我國還是在不同場合發出和平的信號,然而這些卻成為了尼赫魯判定我國不會真正反擊的理由。
尼赫魯的樂觀情緒,不但主導了印度的行動,更是讓印度軍界和民間也生出一種盲目的自信。
甚至當時印度的一些專家認為,中國絕對不會發動對印度的反擊,為什么會這么堅定的做出判斷呢?
他們認為我國的實力有限,根本就撐不起多線作戰的局面,要知道雖然我軍加強了高海拔地區的防衛,但戰備補給能力也還是非常有限。
在當時,很多邊防士兵的補給非常差,完全可以用條件艱苦來形容。
甚至就有印度的專家和媒體,拍攝到我軍士兵的餐食就是窩頭和咸菜,這樣的餐飲水平,要還想保持高水平的戰斗力自然是天方夜譚。
于是印度專家和媒體在看到這一幕之后,還迫不及待的通過電視把這一問題廣而告之。
正是因為通過輿論,印度渲染了非常多的中國軟弱可欺的形象,因此,后來印度得寸進尺的一些行動才掃清了障礙。
但是很明顯,不論是尼赫魯的樂觀主義情緒,還是通過各種媒體渲染的中國軟弱論,最終的結果都是錯誤的。
因為中國盡管愛好和平,但卻一點也不軟弱,尤其是涉及領土主權問題,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軟弱的國家。
尤其是針對印度的“前進政策”以及不斷的挑釁行為,這些都在無時無刻不在挑戰我國忍耐的極限。
終于,在1962年,毛主席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對印度開展自衛反擊戰。
從1962年10月開始,僅僅1個月的時間,印度軍隊就全線潰敗,不但在爭議地區的所有據點全部被我軍拔出。
更關鍵的是,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印度有8700多人被擊斃或者被俘,還有大量的武器被我軍給繳獲。
這樣的局面,不但完全超出了印度的預料,還讓印度真正認識到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雖然對印自衛反擊戰只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卻沉重打擊了印度非法侵占我國領土的囂張氣焰,維護了我國的領土和主權。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