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浪翻滾,麥穗飄香。初夏時節,樂至縣4萬畝優質小麥迎來豐收季。廣袤的田野上,智能農機的轟鳴聲奏響豐收樂章,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生機躍然眼前。訂單農業構建起產銷對接的新圖景,代耕代種探索出土地托管的新路徑,一幅“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現代農業畫卷正在帥鄉大地徐徐展開,展現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規模化種植算好“增產賬”
5月19日,在寶林鎮萬斤溝村的麥田里,樂至縣紅仁糧油專業合作社的2臺收割機正開足馬力搶收小麥,隨著轟鳴聲,收割機在金黃的麥浪中來回穿梭,切割、脫粒、粉碎秸稈等工序一氣呵成。
萬斤溝村的麥田。姚陽 攝
與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方式不同,職業化種糧大戶通過大規模承包農民土地實現糧食規模化種植。
“規模化種植讓農業實現現代化、機械化。”樂至縣紅仁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仁見算起了增收賬,640余畝小麥預計畝產850斤(干小麥),較去年每畝增產100多斤!作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他直言規模化種植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10余公里生產道路貫通田間,60余處水利設施織密灌溉網絡,實現“麥收即放水,稻作緊相隨”的茬口無縫銜接。
增產密碼還藏在科技賦能中。駐村工作隊曾幫助陳仁見攻克技術難關,在小麥蠟熟期八成熟時搶收,每畝多收50斤;購置烘干設備應對陰雨天,還能增加一部分收益。如今,該合作社已形成“農忙機械化、農閑精細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大型農機租賃與本地用工相結合,實現效率與效益雙提升。
訂單式農業喚醒“沉睡田”
在回瀾鎮付家廟村,近400畝訂單小麥也即將裝車發往加工企業。據付家廟村黨總支書記彭金鳳介紹,2年前,這片土地種植的是檸檬,但由于管理不善,果樹遭受病蟲害,經濟效益不佳,原種植業主放棄管理后土地雜草叢生。面對即將荒廢的土地,回瀾鎮黨委政府與付家廟村“兩委”迅速行動,實施低效園林改造,平整土地后重新引進業主種植糧食作物,2024年首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效顯著,玉米畝產約800斤,大豆畝產約350斤。今年在小麥收割完成后,業主因地制宜選擇性種植水稻和玉米,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即將收割的訂單小麥。張鳳莉 攝
“盤活土地不僅要‘喚醒’,更要‘管好’。”回瀾鎮黨委副書記謝芬表示,通過“集體經濟+業主”模式,全鎮累計整治撂荒地、改造低效園4000余畝,全部轉為糧食功能區,增加耕地面積,提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
代耕代種破解種地難題
在蟠龍鎮秦蔡溝村的千畝麥田里,金浪起伏,5臺收割機正開展“麥壟消失術”。
“代耕代種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難題!”遂寧豐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唐文介紹,今年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協作模式,托管1300畝小麥,畝產提升20%,帶動村民增收20萬元。
村民楊玉兵是土地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土地流轉有補貼,打工每天能掙60元,收入增加了,日子也是越過越安逸了。”
當下,蟠龍鎮秦蔡溝村代耕代種已覆蓋全村35%耕地,下一步將延伸至烘干、加工產業鏈,讓小麥附加值再提一檔,為鄉村振興添動力。
小麥裝車。陳欣 攝
據悉,樂至縣今年小麥種植面積達4萬畝,預計總產量1萬噸。數據的背后,是樂至縣持續深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調優小春糧食作物結構,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積極落實惠農政策,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水利灌溉設施建設,推廣農業機械化服務,切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小春糧油作物穩產增效。
“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是筑牢‘天府糧倉’的重要抓手。”樂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起“合作社聯農帶農、訂單農業保銷促產、社會化服務提質增效”的三維保障體系。隨著小春作物豐產豐收,大春生產接續展開,樂至正以科技賦能、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在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中書寫帥鄉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