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讀過很多心理學書籍,書上怎么說,我就怎么來。
看到書上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就聽話照做。
聽到專家說,要尊重孩子,要無條件愛孩子,就隱忍自己的全部感受,對孩子完全遷就和呵護。
結果,把孩子養得又懶又任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整天挑剔我這不好,那不好。
似乎養的不是孩子,而是一個老佛爺,自己愛孩子愛得好卑微呀,苦哈哈放低自己,只為孩子開心,就甘心千千萬萬遍。
打碎牙齒往肚里咽,委屈得不行,還自己哄自己:
誰讓自己是媽媽呢!誰讓他是我的孩子呢,自己生的娃,自己受。
黑夜里的委屈和眼淚,都記得養育孩子路上的各種辛酸。
但父母的讓步與對孩子的百倍呵護,是不會讓孩子學會尊重和敬畏,更不可能感恩父母。
因為孩子得到父母的愛太容易,對父母的愛太習以為常,便覺得理所當然和心安理得了。
當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好都是天經地義,是父母的義務與責任時,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開始變味了。
過度的愛,不會讓孩子感恩戴德,只會變本加厲。
過度的付出,不會讓孩子更勤苦,只會更加任性,懶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條件接納是一個大坑,尤其是父母照書死搬硬套,聽專家的話一味照做。
書的理念是正確的,專家的話也是正確的。
但是理念正確只是第一步,并不是關鍵一步,關鍵因素是孩子個性的差異,以及原生家庭養育方式的不同,還有父母對孩子的反饋方式不同。
無條件接納,并不是接納孩子所有的行為,對孩子所有的要求通通綠燈。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但并不是對孩子所有行為都完全允許。
那不叫接納,叫放任和溺愛。
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當下,就已經足夠了。
還有就是專家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和養育孩子體驗,而給出的建議,只適用于同等條件下和生存背景下的一類孩子。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用,更不是直接拿來生搬硬套。
正所謂: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道理正確,但也要考慮個性差異,更要考慮環境與背景的不同,還要考慮親子關系的程度。
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應用到自家孩子身上。
也并不是無條件接納,就要完全隨孩子心意,想干嘛就干嘛,這是完全走樣的照本宣科。
有段時間,我對孩子也是無條件接納,自己讓步到快要憋屈死了,孩子反而更過分了。
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就不再接納孩子了,該吵吵,該提高分貝就提高分貝。
原本認為孩子會跟我關系變差,會更擺爛,也會更加刺毛。
萬萬沒想到,當時很刺毛的孩子,情緒很激動也說了很多刻薄話后,第二天很溫和。
不僅主動洗了襪子,還拖了地,甚至還主動找我道歉,說:
媽媽,對不起,這段我做得不太好,以后我會改的,不會再這么任性了。
我當時都吃了一驚,原本想著好不容易維系的關系,又要破碎了,沒想到自己的一次翻臉心狠,反而收獲了孩子真誠的道歉。
一掃多日來憋屈的委屈,原來偶爾對孩子狠心一點,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不過翻臉心狠這招,不能常用,只能在親子關系還算穩固時,隔三差五用一下。
要是親子關系比較塑料,或者天天翻臉心狠,不僅沒用,反而讓孩子更加叛逆和對抗。
我也用翻臉心狠這一招,但頻率并不高,有時幾個月發一次飆,有時一兩個月大吵一次孩子,在孩子特別刺和無法無天時使勁懟,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相比于無條件接納,我更傾向于二元思維來看待:
無接納能夠接納的是孩子當下的情緒,當下的狀態以及當下的表達;
不能接納的是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不符合自己底線的部分。
父母內心非常不認同孩子,不能接受時,為了維系關系而讓步,不得不接納時,不如婉拒,來捍衛父母的底線與原則。
也就是說先認同,再接納,不認同的區分一下,是父母的控制欲,還是不被允許,不合理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