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日韓美妝巨頭的財報就像一場“美妝版魷魚游戲”——有人靠漲價和裁員勉強止血,有人靠歐美網紅爆品躺賺,而中國消費者,正從“買爆免稅店”變成“精打細算拼電商”。
資生堂:砍掉“拖油瓶”,日本大媽比中國游客更靠譜?
資生堂這份“扭虧為盈”的財報背后,藏著一場痛苦的自我革命。當中國旅游零售業務持續低迷,海南免稅店門可羅雀時,資生堂果斷將中國業務與旅游零售業務合并,讓高管“一人扛兩鍋”。雖然這一刀下去讓Q1銷售額還是跌了12%,但線上渠道的亮眼表現總算挽回些顏面——三八節期間CPB、NARS等品牌電商銷售額兩位數增長,證明中國消費者們不是不花錢了,只是不愿意再去專柜“人擠人”。
轉戰本土市場成為資生堂的救命稻草。借著日元貶值的東風,日本旅游業迎來爆發式增長,資生堂趁機推出各種“限定套裝”收割外國游客,讓資生堂、CPB等品牌在本土市場的利潤率直接翻倍。更狠的是,公司還祭出“提前退休”的大招縮減人力成本,把省下來的錢都砸在網紅營銷上。
但美洲市場卻給了資生堂當頭一棒。旗下醉象品牌銷售額暴跌60%,逼得資生堂不得不痛下決心:關店、換供應鏈、重組團隊,目標2026年前必須盈利。這一幕,像極了當年資生堂壯士斷腕砍掉泊美的歷史重演。
愛茉莉太平洋:美國市場漲80%,中國團隊哭暈在直播間
當資生堂還在為扭虧苦苦掙扎時,愛茉莉太平洋卻交出了一份利潤暴漲62%的驚艷答卷。而這份成績單的最大功臣,竟是遠在大洋彼岸的歐美市場。
在美國,蘭芝的氣墊粉底被網紅捧為“韓版NARS”,悅詩風吟的綠茶系列在TikTok上病毒式傳播,就連一向高冷的雪花秀都成功打入了梅西百貨。這些爆款直接推動美國市場銷售額暴漲79%,而中東土豪們對“齋月限定套裝”的瘋狂搶購,更是讓歐洲中東非洲區的業績翻了整整三倍。
反觀曾經的主力市場中國,愛茉莉卻不得不面對銷售額下滑10%的尷尬。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大幅收縮線下渠道后,中國業務居然悄悄實現了盈利。雪花秀通過VIP美容課程維系高端客戶,Ryo呂靠“防脫洗發水”在直播間賣爆,證明了中國市場不是沒錢賺,只是賺錢的方式變了。
高絲:澳爾濱賣爆,但雪肌精跌成“時代的眼淚”
相比之下,高絲的業績就像個“偏科生”。旗下澳爾濱品牌在日本狂賣26%,但曾經的明星產品雪肌精卻暴跌14%,成為中國年輕人“早C晚A”護膚理念下的犧牲品。
雖然高絲宣稱“中國市場實現盈利”,但轉頭就預測全年銷售額要跌,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背后,是品牌對中國市場既愛又怕的復雜心態。更令人擔憂的是,旗下Tarte品牌在歐美市場表現疲軟,逼得高絲不得不效仿資生堂,開始關店、優化供應鏈的標準化操作。
美妝行業的新生存法則
這三家巨頭的財報,共同勾勒出2025年美妝行業的殘酷生存法則。
首先就是中國市場的游戲規則變了。免稅店門可羅雀,但直播間能一夜賣爆;專柜無人問津,但測評視頻帶貨百萬。品牌要么適應這種碎片化的消費模式,要么就會被淘汰。
其次,歐美市場成為新戰場。比起賭中國市場的復蘇,在TikTok上制造爆款、在中東推出齋月限定,顯然是更穩妥的選擇。
當然了,斷舍離成為必修課。從資生堂砍醉象,到高絲收縮Tarte,再到愛茉莉調整中國線下渠道,大牌們正在用行動證明——在寒冬里,壯士斷腕比死撐到底更明智。
這場美妝行業的生存游戲告訴我們:在這個消費者善變、市場動蕩的時代,能夠快速轉身的品牌才能活到最后。資生堂的轉型之痛、愛茉莉的歐美逆襲、高絲的艱難取舍,都在詮釋同一個道理——2025年的美妝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不進化就出局”的殘酷新時代。
吳迪
校對 石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