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三樓,兩歲半的糖糖正專注地搭建著樂高城堡,她的外婆王阿姨在隔壁教室學習智能手機應用課程……這一老一少各得其樂的場景,折射出眼下,共和新路街道以“寶寶屋+”為紐帶打造的社區服務新生態。
在“寶寶屋+”模式下,這個70平方米的托育空間,不僅是年輕父母“解放雙手”的港灣,更通過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的全齡段資源,串聯起覆蓋兒童、青年、老年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成為上?;鶎又卫韯撔碌孽r活樣本。
從“解放雙手”到“服務破壁”,
民意催生社區服務蝶變
“從前帶娃有諸多不便,而現在,托育、用餐、學習都能在黨群中心‘一站式’解決。”
寶媽張女士的感慨,折射出共和新路街道以“寶寶屋+”撬動服務升級的治理智慧。
自今年2月起,這個嵌入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托育空間,以全年12次免費托位服務、專業保育團隊與多元育兒課程,迅速成為寶爸寶媽們的熱門打卡點。
然而,
居民的需求并未止步于此。
“要是能以這里為圓心,把黨群服務中心的其他功能也串起來就好了。我們送娃來這兒,順便去社區食堂解決午飯,再去圖書室看看書,老年大學下課后直接接孩子,一上午的時間安排得明明白白?!?/p>
市民周阿姨的建議,道出了眾多家庭的共同心聲——以“寶寶屋”服務為起點,聯動黨群服務中心的全齡段服務資源,打造一體化生活服務鏈。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設有社區就餐點、圖書館、老年學校等8大功能區,但因空間分散,居民往往“顧此失彼”。
從紙面建議到立體服務
共和新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敏銳捕捉到居民這一潛在需求,隨即通過線上問卷與線下座談會等方式,面向轄區家庭廣泛征集關于托育服務與社區其他功能空間融合的建議。收集到的200余份問卷顯示,92%的受訪者支持以“寶寶屋”為紐帶整合社區資源,期待實現一站式生活服務體驗。
隨后,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聯動各居民區,召開“社區生活圈服務優化”主題議事會。會上,年輕家長提出增加親子互動課程的設想,老年居民建議完善代際交流空間,上班族則關注錯峰服務時段的可行性……這些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建議,為后續服務方案設計提供了豐富素材。
針對居民建議,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迅速組建項目孵化小組,邀請教育、民政、衛生健康等多部門代表與社區規劃師共同參與。在為期兩個月的方案打磨過程中,小組成員實地調研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區,梳理“寶寶屋”與社區食堂、圖書館、老年學校等空間的聯動動線。專家團隊從兒童心理發展、家庭需求與社區治理三個維度,為服務融合提供專業支撐。
經過多輪頭腦風暴,最終形成“寶寶屋+”服務方案:在空間布局上,打造“托育—親子—成長”服務鏈,設置家庭共享閱讀角、代際互動游戲區;在服務內容上,推出“育兒經分享會”“祖輩科學育兒培訓”等特色項目;在時間安排上,試點“錯峰服務時段”,滿足上班族接送需求。
“寶寶屋+”:
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新范式
這種轉化效能也體現在實打實的數據上,該中心智慧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寶寶屋+”服務模式推行三個月來,黨群服務中心日均客流量增長36%,居民活動參與時長延長至原來的1.8倍。同時,以數字預約系統為依托,居民可通過“隨申辦”靜安旗艦店,實現托育、用餐、學習等服務的“一鍵預約、一碼通行”,服務滿意度達98.6%。
如今,走進共和新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可以看到一幅生動的社區生活圖景:低齡幼兒在“寶寶屋”專業保育員引導下探索益智玩具,隔壁的社區食堂飄出陣陣飯香,供家長用餐或預訂兒童營養餐;二樓圖書館傳來家長與孩子的瑯瑯讀書聲,每周三下午的“親子閱讀時光”成為熱門活動;老年學校鋼琴班學員與“寶寶屋”寶貝隔空互動,祖孫三代在共享空間其樂融融。
未來,共和新路街道將繼續深化“寶寶屋+”服務模式,并將人民建議征集理念深度融入其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拓寬建議收集渠道,廣泛聽取居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從而更精準地整合社區衛生服務站、媽咪小屋等資源,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社區服務生態。為城市社區治理貢獻更多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靜安經驗”,讓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記者:羅欣悅
編輯:梁慧
信息來源:共和新路街道采編基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