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3月10日施行“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政策以來,在區教育局指導下,轄區多所學校結合辦學特色,以創新路徑激活校園運動生態,從科技賦能運動場景、主題競賽激發參與熱情、傳統體育項目創新等多元維度破題,將政策要求轉化為學生每天最期待的“活力時光”,讓2小時運動不僅是強身健體的“任務”,更成為解鎖成長驚喜的“盲盒”。
大寧國際小學:
智能手表讓運動數據會“說話”
大寧國際小學的操場上,五年級學生周裕然完成一次精準射門后,習慣性抬起手腕查看智能手表——屏幕上,心率數值從120飆升至152,他笑著對隊友說道:“今天的高光時刻已來到!”
這款被學生親昵稱為
“微笑手表”的設備,
正成為校園里的運動“數字伙伴”,
讓“2小時體育運動”
變為充滿趣味的成長體驗。
“我們每天都會佩戴學校的智能手表,它能記錄我們的運動數據、心情打卡和位置軌跡。”
周裕然展示著學校發放的智能手表,屏幕顯示的步數、心率曲線如同游戲進度條,激發著孩子們的挑戰欲。作為校足球隊隊長,他和隊友經常會PK心率數據——訓練時心率越高,意味著狀態越興奮。
“手表會提醒我是否達標,沒完成時,我就會在課間拉著同學去操場‘補打卡’。”
五年級的馬樂涵則表示自己更關注運動時長。
陽光下,孩子們腕間的設備閃爍著細碎的光,走廊里常能聽到“今天你能量值攢了多少”的討論。四三班郭韻歆晃著手表笑道:“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基本能走1萬多步。步數累加達到一定量后會自動收獲能量值,這些積攢的能量值可以兌換思邁集市的好多小禮品,以及獲得各類講座、自助餐、校外實踐考察等機會呢!”
“推行智能手表的初衷,是希望讓數據成為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核心引擎,讓運動從‘任務’變成‘可感知、可互動的成長體驗’。”
學校課程主任姜麗鳳介紹,這款智能手表將抽象的運動目標轉化為可視化數據——步數是“經驗值”,心率是“狀態雷達”,能量值則是“校園社交貨幣”。
而智能手表的后臺數據
更成為精準教學的“參謀”。
姜麗鳳舉例,前段時間發現某班級有一名肥胖指數略高的學生,結合他的手表數據,發現該學生的戶外運動時長較短,于是體育老師、班主任、衛生室三方聯動,為其制定運動處方,利用早間、中午、課間敦促其多多運動,并時刻關注他的打卡時長,一學期后該學生體質健康成績顯著提升。
“數據是了解學生運動需求的窗口,幫助我們實現‘一人一策’的精準指導。”姜麗鳳強調。
當科技成為
連接運動與成長的橋梁
“2小時體育運動”正化作
大寧國際小學學生
主動擁抱的生活方式。
協和雙語培明學校:
每月主題競賽點燃青春熱血
每天下午兩點十分至兩點四十分,是協和雙語培明學校的大課間時段,也是校園里最富活力的主題競賽時刻。
此時的操場宛如多元競技場——中央區域是“青春躍動”健美操大賽現場,各班級學生身著統一服裝,伴隨《快樂崇拜》的節奏整齊揮臂、踢腿,隊形變換中展現出青春活力;另一側籃球場上,班級對抗賽同步進行,運球聲與啦啦隊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共同構成熱烈的運動圖景。
“教育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體育不僅是體魄的鍛煉,更是品格的培育。”
執行校長劉慧介紹,學校每月圍繞不同主題設計競技比賽,通過主題化設計打破傳統體育課的單一訓練模式。比如,針對學生對廣播操熱情不足的問題,本月舉辦的健美操比賽鼓勵班級自創動作,并設置班主任參與加分機制,將運動轉化為凝聚班級精神的紐帶。
七三班學生陳可蕓剛完成健美操表演,臉上帶著汗水,“為了本月比賽,我們全班都聚在一起討論怎么卡準節奏、怎么讓隊形更亮眼。以前覺得運動是任務,現在和同學一起為了呈現最好的效果反復練習,不知不覺就完成了鍛煉量,還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從來沒想過初三還能接觸健美操項目,珍惜和同學們一起團隊協作的日子。”九三班學生胡瀟凱認為,高強度的備考間隙,這種團隊競技反而成為他放松的“調節劑”,“運動后再坐回教室刷題,思路會更清晰。”
籃球場上,八三班學生曹凱麒擦著汗分享感受:“體育課上打球多是隨便玩,而比賽時全班都在為勝利努力——有人負責進攻,有人專注防守,場下的同學也會一起加油鼓勁。這種團隊一起拼搏的氛圍,讓我每次打球都想多跑幾個來回,多投進幾個球。”
劉慧指出,
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競賽設計,
正是學校落實運動政策的關鍵。
“當運動變成學生自主參與的集體活動,他們就會從‘要我動’轉向‘我要動’。你看場上這些身影,每一個都在主動釋放活力,這就是主題競賽的意義。”劉慧表示,每月不同的主題競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更在多個維度實現教育價值。
比如,圍繞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中考體測項目設計趣味活動,讓學生在大課間自然提升成績;通過籃球等團隊競技,以“全員角色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培養團隊協作能力;下個月即將進行“劃龍舟”競賽,更將讓學生們在運動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在協和雙語培明學校,
每月主題競賽正讓
“每日2小時運動”成為學生的期待。
正如六年級學生紀念所說:“現在大課間不再是枯燥的操練,而是我們展示班級創意和團隊默契的舞臺——這種充滿活力和刺激的運動時光,誰會不喜歡呢?”
彭浦新村第一小學:
傳統與AI碰撞出趣味火花
下課鈴剛響,彭浦新村第一小學即刻躍動起來。
教學樓走廊內,三年級的王佑宸和蔡雨然緊盯墻面光電球,隨著紅藍燈光快速騰挪拍擊,興奮高呼“又通關了”;
操場邊的AI智慧屏前,四年級的陳語嫣飛速跳繩,在實時排行榜的激勵下不斷突破自我;
不遠處,金龍翻騰、彩獅跳躍,五年級舞龍舞獅隊正踩著鼓點排練,一旁武術隊的隊員們扎穩馬步,拳風虎虎生威;
而更多孩子們在畫滿跳房子、數字迷宮的地面游戲矩陣里穿梭跳躍、嬉戲玩耍……
在這里,學生們既能在一招一式中感受傳統體育的魅力,又能在智能設備的輔助下體驗運動的樂趣,輕松實現“每天鍛煉兩小時”的目標。
而這份蓬勃活力的背后,
是彭浦新村第一小學
以“雙軌制”課程為基石,
構建起傳統與科技交融的體育教育體系:
低年級以趣味射箭、快樂乒乓球啟蒙,讓運動成為興趣的種子;中高年級則通過花樣跳繩、武術、舞龍舞獅等特色課程,將技能訓練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
在此基礎上,學校為更好落實“每日兩小時運動”目標,更創新推出“長短課時協同、體能與趣味融合”模式——AI設備的引入徹底重塑運動場景:光電球將體能訓練轉化為闖關游戲,智慧屏實時記錄跑步、跳繩、仰臥起坐等數據并生成排行榜,讓鍛煉充滿競技樂趣;而地面精心繪制的傳統游戲矩陣,則將課間空地變成“微運動場”,孩子們在跳躍、奔跑間,既強健了體魄,又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科技為運動注入趣味,傳統為教育厚植根基。”
體育老師陳慧芳一語道破課程設計的匠心,“我們希望通過兩者的深度融合,讓每個孩子在汗水中收獲健康,在文化浸潤中滋養心靈,將運動內化為受益終身的習慣。”從智能設備輔助下的高效訓練,到傳統項目中的精神傳承,彭浦新村第一小學正以創新實踐,重新定義校園體育教育的內涵,讓每一次躍動都成為成長的見證。
記者:彭旭卉
圖片:彭旭卉
視頻:任超
編輯:路景斕
美編:王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