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農民自己就是最偉大的科學家!
日本《朝日新聞》說他“將改寫水稻歷史,使全世界受益”,中國網友則稱他是“中國第二個袁隆平”,重慶農民胡代書的再生稻到底有多厲害?
重慶馬灌鎮的胡代書是一位木匠。八十年代,包產到戶政策下來之后,他選擇回家務農,想辦法提高自己田地的收成。
有一天,他十二歲的兒子在田埂上嘟囔了一句:“爸,插秧太累了,腰都直不起來!要是能插一次秧,稻子就自己一直長,那該多好!”
這話孩子隨口一說,卻像一塊石頭子兒,砸進了胡代書的心窩里。在當時的農業認知里,這念頭跟白天做夢有啥區別?
胡代書卻想著,有沒有一種稻子能多次再生,減少插秧的次數,讓他們這些農民少受點累。胡代書有回去梁平縣走親戚,在山上看到了野生的稻子。
他挖了幾棵回家種著,活下來了兩棵。之后這兩株不起眼的“野草”,竟然抽穗結籽了,跟田里正經水稻一個模樣!
就是谷穗上的米粒比平常的稻米小,數量也少得可憐,一株頂多十幾粒,產量跟普通水稻比,差了老大一截。
胡代書也沒太當回事兒,沒特意去收,就讓谷子自然掉落。誰承想,第二年開春,怪事兒發生了!
胡代書到地里一瞧,去年那兩株野生稻枯黃的稻樁上,居然又冒出了新綠,自己發了新芽!更絕的是,頭年掉地上的谷粒,也在周圍破土而出。
這雖然這野生稻產量低得不像話,但它那股子頑強的再生勁兒,還有那超強的抗病抗旱能力,這可是寶貝啊!
打從1982年那個春天起,胡代書咬咬牙,把自己家那三四畝水田,硬是勻出來三分地,專門用來試驗這種野生稻。
為了多搜集些稻種,老胡把當時還歸四川管的重慶周邊地區,跑了個遍,也就找著二十多個品種。
這一跑,就是兩個多月,最后背回來一百多個不同特性的栽培稻種。他的目標很明確:把野生稻那股子“懶”勁兒、抗折騰的本事,跟栽培稻的高產優質,揉到一塊兒去!
這育種可比種地難多了。胡代書一個初中文化的莊稼漢,沒上過正經農學院,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只能靠自學,在地里頭摸索。
他把家里的田地,當成大實驗室。沒有高級設備,更沒有團隊幫忙,就他一個人,日復一日地記錄、雜交、篩選。
從1982年開始,一直到1985年,年年試驗,年年不見起色。種出來的,要么還是那副野生稻的德行,產量上不去。
要么就是普通的栽培稻,第二年還得重新栽。甚至有時候,顆粒無收。周圍人看著都替他捏把汗,勸他別瞎折騰了。
轉機,出現在1986年的夏天,胡代書突然發現,一對花粉的表層和顏色,有了那么點兒不一樣!過了幾天,這兩種花粉居然開始融合了!
為了這些珍貴的種子,胡代書幾乎是吃住都在田邊。等到谷子成熟的時候,他收獲了第一批自己培養的再生稻。
這些稻子結出來的谷粒,比普通栽培稻要多,米質呢,吃起來有點像糯米,黏糊糊的,顯然是把野生稻的某些基因給融進去了。
胡代書知道,他熬出頭了!整整七年,從一個不經意的念頭,到親手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正兒八經的再生稻——“89-1號越年再生糯稻”,就在他這雙布滿老繭的手里誕生了!
再生稻的創新徹底顛覆了傳統種稻模式,割完稻子留個十來公分高的稻樁,讓上面的休眠芽再長一季!
再生稻,每畝產量能到六七百公斤,比普通水稻高出三成左右,出米率也高,蛋白質含量也不錯。
關鍵是,它繼承了野生稻抗病蟲害、耐旱耐寒的本事,能少用不少農藥化肥,一畝地算下來能省五百塊錢的成本,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
1993年,胡代書給他的“越年再生稻”申請了專利。農業部一檢測,米質達到一級米標準!
1995年,得了國家“火炬杯”新技術成果、新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到了1999年,又拿了個首屆世界農業成果博覽會金獎。
國家知識產權局在2000年,也正式給他頒了發明專利證書。市里和縣里來了很多領導參觀,把胡代書當作優秀典型去學習。
可老胡萬萬沒想到,這技術發明出來了,想把它推出去,讓更多農民用上,那路子比搞發明本身還要難得多!
為了推廣自己的稻子,胡代書從朋友那兒借了5萬塊錢,揣著稻種,踏上了自費推廣的路。誰知道,他跑了大半年,一分錢沒掙著,反倒欠了一屁股債。
回家后,他又跟親戚朋友張口,借了錢,接著跑。這么來來回回,折騰到2008年,他已經跑遍了山西臨汾、海南儋州好幾個省份,各地的農業研究所都跑遍了。
人家要么看他是個不識字的老農民,要么直接把他當成騙子,甚至有人把他當作要飯的。胡代書每賣出去一份稻種,只收取專利費500元,還不夠他自己的路費。
搞科學是一回事,用科研成果換錢又是另一回事。袁隆平的大兒子是袁氏種業的董事長,二兒子是隆平高科公司總裁。
再生稻在全國各地都有,胡代書很難講清楚自己的好在哪,他甚至想過把自己得的那些世界金獎獎牌給賣了,換成錢補償家里人。
老天爺終究沒辜負這個一根筋的“種稻人”。到了2010年,離他最初發現野生稻,已經快三十年了。
當地的縣政府終于決定把再生稻商業化,原本再生稻就是本地人的特產,只在縣里銷售,現在有公司下了訂單,準備擴大市場,往全國銷售。
四川富順縣的再生稻,可以在市場上賣到20元一斤。
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老農民,用他大半輩子的執著,愣是把一個聽起來異想天開的“懶人夢”,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侯文學:給發明“越年再生稻”農民來點掌聲
湖北日報2010年9月2日
重慶農民培育越年再生稻 栽一次可多年收割(圖)
來源:重慶晚報2010年09月01日
胡代書:栽一次稻可多年收獲
來源:農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0年12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