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21日電(記者張雅雯、高健鈞)四川是糧食生產大省, 有著“天府之國”的盛名和“豬糧安天下”的美譽。作為四川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種植遍布全川的平原和丘陵區域,面積常年達到2800萬畝左右。無論是種植方式,還是水稻種子,從“種植”到“種子”,如今的水稻生產,都充滿科技范兒。四川水稻單產有多少,大米好不好,里面藏著哪些科技奧秘?
“風雨瀟瀟小滿天,四山蓑笠事新田”。小滿時節,正是四川夏收夏種的關鍵時期。記者來到四川農業大縣三臺縣,看到小麥、油菜幾乎收割完畢,田中灌滿了水,綠油油的水稻秧苗茁壯生長,當地農民也正緊張地進行秧苗移栽。
三臺縣蘆溪鎮鶴林村村民唐金容蹲在水田里,從秧盤里撕下一把秧苗,再以兩三株秧苗為一組栽到田里。“現在不用自己育秧,直接買就可以,栽秧方便多了。”原來,當地通過工廠化育秧,不僅節省了農戶的育秧成本,還大大提升了效率。
記者來到為唐金容提供秧苗的四川臺沃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工廠化育秧一探究竟。在育秧工廠里,記者看到育秧機上擺著一個個育秧盤,被履帶運送到自動上料設備時,基質和稻種就被精準投放進去,再經澆水等工序,育秧盤就被轉移至暗化催芽室。在這里,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被嚴格控制,為種子萌發提供了最佳環境。
“一個秧盤中大概有2000株秧苗,一畝田可以放置25個秧盤。”四川臺沃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歐陽運勇介紹,“也就是說每畝田能種5萬株秧苗,產量可達一千四五百斤。”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實現水稻單產提升,關鍵還要靠良種。今年四川水稻重大品種推廣面積明顯增加,優良品種進一步向主產地區和主要作物集中。據統計,27個水稻品種計劃推廣面積583.5萬畝,比去年增加115萬畝。據了解,三臺縣以泰優粵禾絲苗為重點,計劃推廣面積14萬畝,比去年增5萬畝,占全縣水稻面積的35.6%。
“通過反復試種,我們確定這個品種有不容易倒伏、抗病性強等特點,而且是國標一級米,口感好,受到消費者青睞。”歐陽運勇說。
水稻良種培育里面大有“科技文章”。在成都市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正和他的團隊利用新技術進行水稻種子的品種研發。
李平介紹,良種培育需要依靠科技、因地制宜來進行。“四川有三個氣候帶,根據不同區域的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我們不僅利用常規育種技術,還通過分子育種技術,鑒別出有價值的基因,例如產量控制基因、抗病基因等,完成良種選育。”
據介紹,四川作為全國四大育制種基地之一,為全國貢獻了約五分之一的雜交水稻種子。今年,四川出臺相關文件,明確通過三年時間,大幅提升種業綜合效益,加快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