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齡歧視”是一種“經濟短視”
69歲退休老人到健身房鍛煉被告知超65歲不接待、65歲女士租房被中介拒絕提供服務、七旬老人報團參加旅游被多家旅行社拒絕……最近,央視網微信號報道了老人消費遭遇“年齡歧視”的一系列事件,引發關注。
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8億,龐大的老年群體中,不少人身體健康、腿腳靈活、思維活躍,既有時間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旅游、休閑娛樂、養生、文化藝術等消費需求旺盛。然而,“年齡歧視”猶如一道無形的墻,阻礙著銀發經濟的健康發展。
此外,一些商家將老年人簡單定義為保守、落后的消費群體,認為他們只關注價格低廉、功能簡單的產品,忽視了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更多老人注重個性化和悅己消費,對品質、科技感和時尚性的追求不比年輕人差。市場上的老年用品,不少外觀陳舊、設計粗糙,不僅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更傳遞出一種對老年群體的刻板認知,仿佛他們就應該被“低配”對待。
“年齡歧視”對銀發經濟的損傷是多方面的。從消費端來看,這種偏見使得商家無法精準把握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導致供需錯配,限制了消費需求的釋放。從行業創新角度來看,“年齡歧視”也阻礙了技術與模式的革新。如果企業始終以傳統、固化的思維看待老年市場,就不會投入資源去研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產品、創新服務模式。這不僅使老年群體難以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也讓商家錯失了搭上銀發經濟發展快車的機遇。
消除“年齡歧視”,釋放銀發經濟的活力,需要多方共同發力。有關部門應積極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一方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創新銀發產品和服務,對積極踐行適老化設計、消除“年齡歧視”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獎勵。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年齡歧視”行為的監管,督促有關行業、企業以健康狀況取代年齡約束,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創新風險分擔機制,通過合同設計化解雙方顧慮、鼓勵保險公司開發“老年人租房意外險”等分散風險,助力老年人消費。企業作為經營主體,應主動摒棄偏見,深入調研老年人的需求,加大老年用品研發和推廣的創新力度,豐富養老服務場景,滿足老年人社交和安全需求。(孟亞生)
來源:新華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