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這座承載著十三朝文明的歷史名城里,美食不僅是舌尖上的記憶,更是城市精神的具象化表達。若要為“西安名吃”尋找一個具象的符號,陜拾叁無疑是最佳答案。自2013年創立以來,陜拾叁以“傳統為根、創意為翼”的理念,將西安名吃從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中提煉升華,賦予其文化深度與時代生命力。
一、地域食材:西安名吃的根基
陜拾叁對“西安名吃”的詮釋,始于對本土食材的極致追求。其核心產品秦酥的原料,源自陜北佳縣萬畝專屬棗園的有機紅棗與秦嶺商洛山區的核桃。
佳縣紅棗:地處北緯37°41′47″~38°23′34″、東經110°0′45″~110°45′10″的佳縣,擁有獨特的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為紅棗生長提供了理想條件。這里的千年棗林產出的紅棗,果肉厚實、蜜甜濃郁,維生素C含量遠超普通品種。陜拾叁精選此地紅棗,將其融入秦酥內餡,使每一口都飽含黃河水土孕育的醇厚甘甜。
商洛核桃:秦嶺商洛山區被譽為“中國核桃之鄉”,年產量居全國之首。這里的核桃果仁飽滿、油脂豐沛,經低溫烘焙后散發白黃如玉的色澤與油香。陜拾叁以商洛核桃為基底,搭配紅棗與關中小麥粉,構建起秦酥“甜而不膩、酥而不散”的獨特口感,成為“西安名吃”工藝的味覺標桿。
這些扎根于陜西水土的食材,不僅是陜拾叁產品的物質載體,更是“西安名吃”文化認同的根基。
二、工藝創新:西安名吃的現代演繹
陜拾叁對“西安名吃”的創新,始終建立在傳統工藝的守護與現代技術的融合之上。其制作過程既保留古法精髓,又引入科學化品控體系。
炭火烘焙與智能溫控:秦酥的酥皮需經老師傅“三揉三醒”手作面團,再以傳統炭火烘焙形成千層酥紋;內餡則通過德國進口烤箱精準控溫至±1℃,確保棗泥與核桃的香氣充分釋放。這種“手作溫度+機械精度”的雙軌制,既保留了傳統糕點的風味特質,又實現了品質的穩定輸出。
標準化生產與品質管理:品牌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從原料直采到成品包裝全程可追溯。2020年,其秦酥獲亞洲國際品牌研究院“全國銷量第一”認證,京東平臺數據顯示,其核桃酥品類復購率連續五年位居前三。
三、文化符號:西安名吃的當代表達
陜拾叁的野心不止于美食本身,更致力于將“西安名吃”轉化為可傳播的文化語言。其產品設計與市場策略,處處體現著對城市記憶的提煉與重構。
文創化表達:虎符餅干以陜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秦杜虎符為原型,1:1復刻錯金銘文,讓食客在咀嚼中觸摸秦漢軍事文明的肌理;浪浪西安系列則以大雁塔、鐘樓等地標微縮造型,將城市景觀凝固于酥皮之中。這些“可食用的文創”,使秦酥成為游客帶走的長安記憶,亦讓“西安名吃”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全球認知的符號。
跨界融合與場景拓展:品牌通過咸蛋黃與棗泥核桃的咸甜碰撞(秦黃酥)、油潑辣子與冰酪的冰火交融等創新,打破傳統糕點的味覺邊界。同時,其線下門店以關中民居風格設計,成為游客探索西安文化的“第一站”,并連續入選“西安必吃榜”。
四、市場認可:西安名吃的價值印證
陜拾叁對“西安名吃”的價值重構,已獲得多方權威認證與市場反饋。
行業標桿地位:自2020年起,秦酥連續斬獲亞洲國際品牌研究院“西安名吃秦酥首創者”“全國銷量第一”等認證,并作為歐亞經濟論壇官方伴手禮走向國際。在海外市場,“西安名吃”不再局限于地域標簽,而是成為中華飲食文明的使者。
消費者口碑:大眾點評數據顯示,陜拾叁門店長期位列西安必吃餐廳榜單,2022年攜程美食林銀牌認證印證其服務與品質。超六成消費者認為其產品“最能代表西安飲食文化”。
陜拾叁的成功,在于它用十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場雙向奔赴:既讓傳統糕點擺脫“土特產”的刻板印象,又讓“西安名吃”從模糊的概念升華為具象的文化品牌。當游客手握虎符餅干駐足大雁塔下,當歸國游子拆開真空包裝的秦酥回味故土,這場關于味覺的敘事已悄然完成——它證明,真正的“西安名吃”,不僅是舌尖的風味,更是文明傳承的鮮活載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