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發燒的“新冠”患者,居然已經肺炎了?
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門診醫生接診了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他沒有發燒,也沒有咳嗽,只是覺得有點累,鼻子堵,晚上睡不踏實。誰也沒想到,CT一拍,肺部竟然已經出現磨玻璃樣病變。這不是普通感冒,也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新冠病毒造成的“靜默感染”。
病毒變了,癥狀也變了。我們還在用老眼光看待它,就遲早會被它“偷襲”。
這一波新冠再度抬頭,卻不再像2022年那樣高燒猛咳。從國家疾控局公布的最新監測來看,當前流行的新冠毒株JN.1變異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發燒”。
你沒看錯,不發燒的比例已經占到70%以上。病毒正悄無聲息地入侵,而你卻以為自己只是“累了”。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地方。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現實。
有人說:“我打過疫苗了,應該沒事。”可數據擺在眼前。根據中國疾控中心3月發布的報告,即便完成全程疫苗接種的人群,仍有接近40%的感染者沒有典型發燒表現。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再用“有沒有發燒”來判斷自己是否感染。
病毒敲門的方式變了,它變得安靜、隱蔽,卻更難防。
這一波新冠出現了四個“隱形”癥狀,往往被誤認為是熬夜、上火、過敏或者是換季感冒。但如果你中招了兩個以上,很可能病毒已經在你體內活動。
第一個癥狀,是:莫名的疲憊感。不是那種加班后的疲憊,而是睡飽了也覺得沒精神,整個人像是被抽空了。中醫講“正氣不足,邪氣即乘虛而入”,而現代醫學則指出,新冠病毒會激活機體的免疫反應,釋放炎性因子,造成“慢性炎癥”狀態,導致人的體能下降。
第二個癥狀,是:鼻塞、流涕,但無咳嗽。很多人以為只有流感才這樣,其實JN.1變異株最早的表現就是鼻咽部癥狀,類似過敏性鼻炎。但不同的是,這種“鼻炎”持續時間長,且對抗過敏藥物反應差。
第三個癥狀,是:反復腹瀉或腸胃不適。有些人以為是吃壞肚子,但查不出幽門螺桿菌,也沒有細菌感染。這其實是新冠病毒在腸道黏膜上的復制造成的。《中華醫學雜志》曾發表研究指出,超過三成輕癥患者在感染初期有胃腸道癥狀。
第四個癥狀,是:睡眠紊亂,入睡困難,半夜驚醒。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中醫講“心腎不交則夢多不寐”,現代醫學則認為病毒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擾亂褪黑素的分泌節律。
這四個癥狀,單看哪一個都不嚴重,但組合在一起,就不是小問題了。
在診室里,最近總碰到一些患者說:“我就是覺得怪怪的,說不上哪不舒服。”體溫正常,血壓正常,聽診也沒明顯雜音。但是當我們做核酸或抗原檢測時,結果卻是陽性。病毒不像以前那么“張揚”,但它從未離開過,只是換了種方式出現。
更讓人警覺的是,體溫正常并不等于病情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臨床觀察中發現,那些不發燒的感染者中,有相當一部分肺部卻有明顯病變,甚至氧飽和度下降。
“沉默型低氧”再度出現,這是最危險的征兆。
為什么這次新冠“不發燒”?
其實,這是病毒對人類免疫系統的一種“偽裝”。人類的免疫系統在識別病毒入侵時,會通過釋放干擾素等物質引發體溫升高——這就是發燒。但JN.1變異株在感染早期能避開免疫監測,降低炎癥反應,從而避免高熱。
簡單說,它在“悄悄干壞事”。
從中醫視角來看,這種情況叫“邪伏少陽”。少陽為半表半里之地,邪氣不發于外,也不直入于里,癥狀模糊、反復,最容易被忽略。
我們不能再用“發燒”來判斷是否感染了。
有人問:那我該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其實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自我警覺+定期檢測。尤其是有高風險接觸史的人群,比如公共場所工作人員、醫護人員、老師、司機等等。
不發燒,不等于安全;癥狀輕,不代表沒事。有時候,病毒就在你不注意的那一瞬間悄悄扎下了根。
從公共衛生角度來說,我們不能再把病毒當成過去的那個樣子來看待。它已經學會“偽裝”,我們也要學會“識破”。
社區診所里,最近幾個老年人來得特別多。他們不是來開藥,而是說自己“睡不好”、“累得慌”、“沒胃口”。一測,有幾個抗原陽了。身體很誠實,但我們腦子還停留在“新冠=發燒”的老印象。
很多老年人不發燒、不咳嗽,但病情發展得比年輕人快,危險更高。
這時候,防護就不是“戴口罩”那么簡單了。
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息、飲食、生活習慣。
別再熬夜了,熬夜會讓免疫細胞“打瞌睡”,病毒趁虛而入。別吃太多生冷刺激的食物,容易損傷脾胃,中醫講“脾為后天之本”,脾弱則正氣不固。
多吃一點溫性的食物,比如姜湯、紅棗水,不僅暖胃,還能增強脾陽。
如果你最近總覺得累、鼻子不通、肚子咕咕叫、晚上睡不好,就別硬扛了,去做個抗原檢測或者核酸檢測,別等到肺部“中招”了才后悔。
現在很多人說:“新冠已經不嚴重了,沒必要那么緊張。”但身邊真實的案例卻告訴我們——它不是不嚴重,而是我們看不見它的嚴重。
病毒會變,但人性不變,總是習慣低估風險,高估自己。
與其到時候急著搶藥,不如現在養好自己的免疫力。不靠藥,不靠補品,而是每天按時睡覺、規律吃飯、適度運動,少生氣、多喝水。
這不是大道理,而是診室里一個個真實診斷后的總結。
有個老大爺說得好:“我老了,怕的不是病毒,是自己不把身體當回事。”
別再等發燒了才重視,病毒不會等你準備好才來敲門。
這一波疫情,也許不會讓你痛不欲生,但它會一點點地消耗你的身體,拉低你的生活質量,悄悄地抹掉你的健康底線。
就像一根慢慢勒緊的繩子,不疼、不癢,但致命。
它不大發作,卻在積蓄力量,它不顯危險,卻在悄悄滲透。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清醒。
清醒地認識病毒的變化,清醒地管理自己的身體,清醒地對待每一次“不舒服”。
別讓“沒發燒”成為你掉以輕心的理由。
這次,病毒學會了沉默,但你必須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