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118字
預計閱讀時間: 3分鐘
ALK陽性的大B細胞淋巴瘤是一類ALK陽性的單形性大免疫母細胞樣B細胞腫瘤,有時可伴有漿母細胞分化。
流行病學
非常罕見,占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比例小于1%,男女約為5:1,發病年齡9-85歲,中位年齡越43歲,1/3的病例發生于兒童。
部位
臨床上,就診患者多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縱隔腫塊。累及結外的部位包括鼻腔、鼻咽、口腔、胃、骨、軟組織、肝脾、皮膚,約25%患者可累及骨髓。B癥狀常見,60%患者就診時已到進展期(III/IV期)。5年總體生存率為34%,中位生存時間為1.83年,III/IV期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為8%,年輕患者(<35歲)預后較好。
臨床特點
大部分患者都處于臨床的高級別區(III或IV期),25%骨髓累及。
形態學
單一大免疫母細胞樣細胞彌漫/竇內生長模式,胞核圓或卵圓形,胞漿豐富,嗜堿或嗜雙色,淡染,核仁大居中或偏位,核膜厚而清晰,部分病例可出現漿細胞樣/漿母細胞分化,有時可見不典型的多核瘤巨細胞。
免疫表型
ALK陽性(胞漿內顆粒狀),表達CLTC-ALK蛋白,少數病例出現胞漿、核旁ALK陽性,表達NPM-ALK蛋白,表達CD138、CD38、VS38C、MUM-1、EMA,LCA弱+/-,CD30-,少數病例灶弱+,CD3、CD5、CD20、CD79ɑ陰性,偶爾表達CK,可以異常表達CD4、CD57、CD43。
遺傳學
絕大部分病例IgH基因呈克隆性重排,最常見t(2;17)(p23;q23),表達CLTC-ALK融合蛋白(定位胞漿),少數病例t(2;5)(p23;q35)表達NMP-ALK蛋白(定位胞漿和胞核),缺乏MYC重排。
鑒別診斷
1. 具有免疫母細胞/漿母細胞形態的淋巴造血腫瘤:漿母細胞性淋巴瘤(CD138和VS38c陽性, CD20和ALK基因重排陰性),ALK陽性間變性大細胞性淋巴瘤,漿細胞瘤(漿母細胞亞型),免疫母細胞形態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CD20、 CD79a和pax-5陽性,CD30、CD4和ALK基因重排陰性),原發性滲出性淋巴瘤(實體型);
2. 其它腫瘤:低分化癌(也可CD138陽性),惡性黑色素瘤、橫紋肌肉瘤、上皮樣血管肉瘤等。
治療和預后
惡性程度高,侵襲性強,預后不良,CD20抗原常陰性,利妥昔單抗治療不敏感,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案,化療方案包括:CHOP、CHOEP、EPOCH和CVAD,治療效果均不佳,ALK抑制劑(克挫替尼)有一定療效;臨床分期III/IV期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11個月,臨床分期I/II期的患者,平均生存期41個月,生存期顯著延長,有報道發生于兒童的病例可有較長的生存期(大于156個月)。
來源:高醫臨床與病理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