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之策
日前,科睿唯安官網上發布了關于2024JCR(2025年6月發布)的最新消息,指出自2024JCR開始,被撤稿論文的引用和被引數據將不再計入“期刊影響因子”。
什么意思呢?
先來看一下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注:“可引用論文”指Article和Review。
這次變革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
(1)假設某期刊2022-2023年發表的5篇論文被撤稿,這5篇論文在2024年被引用20次,那么這20次不計入分子。
(2)假設某期刊2024年發表的5篇論文被撤稿,這5篇論文引用了其它期刊的論文150次,那么在計算其它期刊影響因子的時候,這150次也不計入分子。
(3)假設某期刊2022-2023年發表的5篇論文被撤稿,這5篇論文中的Article和Review數量仍然放進分母里面。
科睿唯安自2016年以來就一直在標記被撤稿論文,在WoS里面可以看到標記。
那么,影響會有多大呢?
目前,被撤稿論文在學術記錄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被撤稿內容僅占全部索引內容的 0.04%。
在2024年 JCR 收錄的約22,000種期刊中,有460余萬條引文計入了 JIF,其中僅20,000條左右(包括引用和被引)來自當時已被撤稿的內容,即占比約0.4%。
因此,被撤稿論文的引用和被引數據對影響因子的計算影響甚微,除非某期刊發生了嚴重的撤稿事件。
目前在WoS中檢索發現,2024年撤稿766篇,2023年撤稿1477篇,2022年撤稿10107篇。這其中撤稿前三名的 是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 ,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 和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這三本均已于2023年被SCIE目錄剔除。
因此,本次變化對于絕大多數期刊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也算不上【重大】變革。
關于撤稿論文的引用情況,中科院分區其實在2023年時也已經有相關規定,即不統計以下類型的引用數據:①不統計因科研誠信問題而撤稿論文的被引頻次,例如2020年或2021年發表的論文A,因科研誠信問題被期刊撤回,A的被引頻次計為0。②不統計因科研誠信問題而撤稿論文的帶來的引用次數,例如論文A被2022年的10篇論文引用,其中2篇論文因科研誠信問題被期刊撤回,則論文A的被引頻次計為8。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