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花間集
國家珍貴古籍叢刊
宋本花間集
編著者:(后蜀)趙崇祚 輯
定價:120元
裝幀:精裝16開
ISBN:978-7-5013-7449-6
“詞有了它特殊的美,
是從《花間集》開始的。”
曲詞風靡,千載花間
詞學大師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中唐以來,填詞風氣日甚,為避亂紛紛入蜀的文人,將填詞風氣由中原帶入后蜀。由此,《花間集》應運而生。后蜀開國功臣趙廷隱之子趙崇祚編選的《花間集》,是一部專錄晚唐五代,尤其是后蜀詞人之作的詞選集。
《花間集》作品多寫上層貴婦美人日常生活和裝飾容貌。女人素以“花”比,故專寫女人之媚的詞集稱為“花間集”。書中收錄了唐代到五代十國的 18 位詞人共 500 首詞作,其中包括與李商隱齊名的花間派詞人溫庭筠、韋莊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內容多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反映了我國早期詞史上文人詞創作的主題取向、審美風尚和藝術成就,對當時和后世的社會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漏促,金燼暗挑殘燭。一夜簾前風撼竹,夢魂相斷續。 有個嬌嬈如玉,夜夜繡屏孤宿。閑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韋莊:《謁金門》上闕
綠云高髻,點翠勻紅時世。月如眉,淺笑含雙靨,低聲唱小詞。 眼看唯恐化,魂蕩欲相隨。玉趾回嬌步,約佳期?!?《女冠子》上闕
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曾說:“詞有了它特殊的美,是從《花間集》開始的?!?/strong>
“花間詞派”因之得名
《花間集》收錄500首詞,將溫(溫庭筠)詞華美,韋(韋莊)詞疏淡的兩種風格充分凸顯,其他人的詞作,多蹈溫、韋余風。內容以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為主調,也有部分作品抒“暗傷亡國”之情、詠南方風土人情。因《花間集》面世后影響極大,后世將描繪閨中婦女日常生活情態為特點,互相唱和的文人詞派,稱為“花間詞派”。
溫庭筠畫像選自 《晚笑堂畫傳》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評價:
其詞自溫飛卿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也。詩至晚唐、五季,氣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長短句獨精巧高麗,后世莫及。
《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稱此書:
詩余體變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體制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九
宋刻遞修公文紙印本
《花間集》的昔時與今朝
存世宋刻《花間集》,有建康郡齋紹興十八年刻本和宋刻遞修公文紙印本兩種,均為孤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其中,原藏海源閣的宋本《花間集》,刷印在南宋淳熙年間鄂州的公牘檔冊紙上,故此本被稱為“宋刻遞修公文紙印本”。
何為公文紙印本?
公文紙本,又稱公牘紙本、文牘紙本等,是古籍版本的一種形態,宋元明時期利用官府廢棄的公文檔冊賬簿紙背印刷或抄寫的古籍,分公文紙抄本和公文紙印本兩種類型。清末學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宋元明印書用公牘紙背及各項舊紙》,曾提到“宋時印書,多用故紙反背印之,而公牘尤多”,“不獨宋印如此也,元明印書亦然” ??梢哉f,利用舊紙張背面印刷古籍在宋元明時期是比較常見的。
公文紙印本的正面為古籍刻本內容,與一般意義的傳世文獻并無差異,然背面為公文檔冊賬簿、私人書啟等,多為寫本,紙背的文字可以作為后人判斷該印本版印地點和年代的重要依據,因而其文物、文獻雙重價值,相對于一般古籍更為珍貴。
公文紙印本《花間集》是否確為淳熙鄂州刻本?
此本刷印在南宋淳熙年間鄂州的公牘檔冊紙上,紙背墨筆銜名可辨識者有“儒林郎觀察支使措置酒務施”“城忠郎監在城酒務賈”“成□郎本州島指使差監拜斛場吳”等(今已裝裱成冊,無法再檢,此據清光緒王云鵬翻印本跋文)。鄂州治所在江夏,即今湖北武昌。因為使用鄂州公文紙的緣故,前人多認為刊刻地點也在鄂州。本次影印提要作者陳紅彥對此提出疑義:公文紙與刻版年代的關系存在多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保存多年的書版用后來的公文紙刷印,這樣刻版的時間就可能比公文紙的時間早許多年;另一種可能,公文紙放置多年以后用于刻印書籍,也有可能是當時刻版,使用的是剛剛廢棄的公文紙。因此,“淳熙鄂州刻本”的說法并不嚴謹。
此外,周叔弢、趙萬里皆疑為北宋刻,趙萬里認為其中有南宋初年補版??雌浒婵田L貌,應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具體年代尚待考訂。
清光緒十九年(1893)王氏四印齋曾據此本翻刻,題為“影宋淳熙鄂州本花間集十卷”,學界皆信為影宋善本。其實王本行款時有更動,文字更多出入,影宋之說并不足信。近今學者未見原書,多據王本立論,今真本影印行世,可為學術研究提供可據之珍本。
版刻古樸,傳承有緒
此本版刻字體古拙,版心下有刻工名陳彥、李浩、于巖等。版印字跡多有模糊,有前人描潤筆跡。卷首歐陽炯序一葉、卷一前四葉系抄補,校以世傳各本,應出自明刻所謂湯顯祖評本。卷一缺第六頁,卷十殘缺,止于第六葉,末行文字修去,以充完本。據楊紹和《楹書隅錄》載,前后缺葉及歐陽炯序皆毛氏汲古閣抄補,而且補抄有陸游二跋,可惜卷十末三葉及毛晉三印“辛酉之秋遭亂復失,世鮮宋本,無由補寫”。
卷首序系抄補
描潤筆跡
此書鈐有“昆山徐氏家藏”“乾學之印”“健庵”“聽雨樓查氏有圻珍賞圖書”“宋存書室”“東郡楊氏鑒藏金石書畫印”“臣紹和印”“彥合珍玩”“楊紹和藏書”“楊印承訓”“世德雀環子孫潔白”“海源殘閣”“周暹”諸印。并有海源閣主人楊保彝的題款。曾經清代藏書名家徐氏傳是樓、查氏聽雨樓、楊氏海源閣收藏。民國初年海源閣書散出后,周氏自莊嚴堪收得,后由周叔弢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
精裝四色影印
再現公文紙本歷史原貌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公文紙印本曾收入《中華再造善本》線裝影印,本次系首次高精全彩影印面世,對底本重新進行高精掃描和修圖制作,選用高檔超感紙四色影印,最大限度展現宋代公文紙本的歷史風貌。原書公文紙背信息呈現同原始掃描文件效果,原裝封面、鈐印章、描潤筆跡等皆據原圖重現,即使蟲蛀瘢痕、水浸霉漬等亦盡可能保留,為讀者呈現古籍原貌的每一個細節。
延續“國家珍貴古籍叢刊”
系列精品制作標準
2024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啟動《國家珍貴古籍叢刊》出版工作,根據“注重普及、體現價值、避免重復”的原則,《國家珍貴古籍叢刊》從入選第一至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典籍中遴選出“時代早、流傳少、價值高,經典性較強、流傳度較廣”的存世佳槧為底本,尤其重視“尚未出版過的、版本極具特殊性的、內容膾炙人口的”善本,充分體現中國古代典籍文化的經典性、珍稀性和廣泛性等特點。
每一部典籍的正文前均設置書名頁、牌記、目錄等完備信息,著錄內容包括作者及撰著方式、版本及朝代、館藏機構、該本板框尺寸等,均依據文獻學規范著錄,由專家研究、考證和審定,為讀者精確傳達各部原典的關鍵信息;每種均延請國內研究該文獻的權威專家進行解讀,除對該典籍的基本形態作客觀描述外,對作者和主題、內容作簡要概況,并涉及后人評價等,同時對該文本的不同版本進行系統介紹,并詳細闡釋該版本的特點和收錄情況等;各書目錄力求詳盡至原書各層級章節,部分詩文集子目編輯至篇名,目錄在各卷次以下詳列各卷所收詩文辭賦篇名,讀者可從目錄一覽全本框架,并快速瀏覽和檢索相關篇目,便于讀者閱讀和使用。
《宋本周易》《元本孟子》《宋本曹子建文集》《宋本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等已于2024年底面世,獲得學術圈內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
特別定制毛邊本
附贈藏書票編號發售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文獻出版中心
供稿 | 黃鑫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