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鳳陽鼓樓樓頂瓦片大面積滑落的視頻,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有不少網友留言:600多年的古建筑臺基沒有坍塌,維修竣工不過一年多的屋頂卻塌方了。公眾質疑,這施工質量太不靠譜了!5月20日,鳳陽縣文化和旅游局發布情況通報稱,目前鳳陽縣委、縣政府已成立調查組,責令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趕赴現場,并請專家展開調查核實。另據報道,鳳陽鼓樓樓宇部分并不是文物,而是未經文物部門批復就建設的違規建筑。不過,20日晚,鳳陽縣文旅局局長盧德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996年的1月份,省文物局給過鳳陽縣政府一個批復,同意建鼓樓。由此也帶來一系列疑問。(詳見今日快報A4版)我國對毀壞文物重建有著嚴格法律規定。根據文物保護法,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嚴格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因文物保護等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鳳陽鼓樓臺基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相關規定,在臺基上施工復建樓宇,需要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和國家文物局雙重批復。有報道稱,1995年鳳陽鼓樓復建施工手續,并沒有獲得安徽省文物局批準。但是鳳陽縣文旅局局長則稱,省文物局給過鳳陽縣政府批復。那么,到底誰的說法屬實?這其中是存在信息差,還是對審批程序存在理解上的分歧?亟待權威部門站出來確認一下。
設置文物建設修復等審批程序,目的是最大限度保護文物。如果地方繞過文物主管部門而我行我素,那么審批則失去了意義,文物保護更無從談起。如果鳳陽鼓樓樓宇是未批而建的違建,那么還需要追問的是,為何30年來沒有人管?
鳳陽鼓樓樓宇修復項目,遵照招投標程序,還有設計、施工和監理方。即便在“層層把關”的情況下,在竣工一年多后,樓宇出現了瓦片大面積滑落的問題,不免讓人生疑: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是設計缺陷還是施工不當,抑或監理不到位?在網友看來,樓頂瓦片修復并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出現大面積坍塌脫落,要么是不專業,要么是不上心。當然,這只是推測,最終原因有待當地調查給出明確答案。安徽鳳陽是一座古城。鳳陽鼓樓瓦片脫落,給古城形象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揭開了其背后的多重問題。這些問題,既涉及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護如何平衡,也牽涉工程建設專業性和安全性,值得深刻反思。
面對社會關注,當地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展開徹查,給出經得起各方檢驗的結論,以此消除公眾疑云,給大家一個交代。
現代快報/現代+評論員 曹玉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