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14日,紅軍西路軍轉移到康龍寺以南的石窩山一帶時,已不滿3000人。
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三十軍,與追敵血戰竟日,第二六五團損失殆盡,第二六七團也遭受很大傷亡。
李先念的指揮所,一度被敵騎兵從三面包圍,險些被敵人攻破。當晚,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石窩山上召開師以上干部會議,認為部隊"已戰到最后","只有設法保存基干"。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像西路軍這支從土地革命戰爭中沖殺出來的英雄隊伍,幾盡全軍覆沒,卻是異乎尋常的。
大家都明白,畢竟失敗已成定局,誰也無力挽回了。這些久戰沙場的戰將們,一個個心如刀絞,難過得說不出話來。
陳昌浩眼含熱淚,宣布了軍政委員會的決定:(一)徐向前、陳昌浩離隊回陜北,向黨中央匯報情況。
(二)由李卓然、李先念、曾傳六、王樹聲、程世才、黃超、熊國炳 8 人組成西路軍工作委員,李先念統一軍事指揮,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
(三)將現有兵力和人分為三個支隊,李先念、王樹聲、畢占云各率領一個支隊進行游擊。
李先念、李卓然、王樹聲等人懷著沉重萬分、依依難舍的心情,分別徐向前、陳昌浩后,立即集合部隊轉移。
行前,李先念對左右兩個支隊的干部動員說:"我們現在的處境是異常艱難的,但并不是無路可走了,出路就是要快速行動,
李先念
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擺脫馬家軍騎兵的跟蹤追擊。只要我們能突圍出去,就有回旋的余地,就有辦法可想。
萬一我們沖不出去,要和敵人拼到底,就是死也死在一起!"
他要求全體指戰員要發揮團結友愛精神,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體力強些的要幫助體力弱些的。
他說:"能多帶走一個紅軍戰士,就能為革命保存一份火種,將來定能燃成一片紅啊!
西路軍雖然失敗了,但河東的紅軍還在繼續戰斗,黨中央還在陜北,革命并沒有失敗。
暫時的失利嚇不倒我們,天大的困難壓不倒我們,最后勝利一定屬于我們,屬于紅軍!"
這鏗鏘有力的聲音,鼓舞著指戰員們化悲痛為力量,振奮精神,做失敗的英雄,決不向任何敵人和困難屈服!
漆黑的夜幕,籠罩著祁連山起伏不盡的大小山巒。呼嘯刺骨的寒風卷著雪花、冰粒,從指戰員們的頭頂、身旁刮過,氣溫達零下三四十度。
一夜漫天大雪,掩蓋了部隊行進的足跡,使敵人失去了追擊目標。途中,西路軍工委會開會,研究行進的方向問題。
李先念主張兩個支隊一道西進。他回憶說:"我和王樹聲在一塊打仗,經常他是司令,我是政委。
那天下午我們開會,我對他說:你還是當司令,我當政委,咱們一起翻過祁連山,最多死個幾百人。結果他不干。我說:你不過我過。"
會后,兩個支隊便分道揚鑣,王樹聲、朱良才率領右支隊向東山轉移,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率左支隊向西,開始了翻越雪嶺的險惡征程。
李先念決定西越祁連山,是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結果。自從石窩會議決定分兵游擊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擺脫追敵,如何保存現有的兵力?
他認為,向東、向北都是馬家軍重兵集結、反復搜索追剿的地區,部隊幾乎沒有立足生存、與敵周旋的條件;
向南是青海柴達木盆地,馬步芳的勢力范圍,更不會坐視西路軍余部在那里生存和發展;向西雖然是渺無人煙的冰山雪嶺,自然條件異常惡劣,但易于擺脫追敵。
對于一支失敗的軍隊來說,擺脫了追敵,就有生存的希望,就有出路。只要到達敦煌一帶,便可相機轉入新疆,為黨保存一批戰斗骨干。
李先念的想法,得到了李卓然、程世才、李天煥等人的支持,對統一部隊的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經過3天的急行軍,左支隊到達柴達板,準備翻越高聳入云的祁連山雪嶺。
這時,領導層里又發生了一場爭論。有的主張回到東邊,有的主張去陜北,有的主張分散游擊。
特別是總部機關的幾位領導干部,過去習慣于徐向前、陳昌浩的直接指揮,并未把李先念等人放在眼里。他們堅決反對西越雪嶺,一定要留下來就地游擊。
李先念、李卓然等無法說服他們,只好派一個排跟他們行動,留下來游擊。后來,敵人搜山時發現了他們,有的人犧牲,有的人被俘。
接二連三發生的這些問題,使李先念迫切地感到,必須與黨中央取得聯系,按照中央的指示號令隊伍,統一思想,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
但是,僅存的一部電臺(其余的電臺在石窩會議后均已毀掉)因沒有汽油又無法使用。
李先念憂心如焚,便找電臺負責人宋侃夫、王子綱等商量,請他們想辦法,恢復電臺的功能,以便盡快與黨中央取得聯系。后靠手搖發電恢復與中央聯系,奉命撤往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