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比亞迪憑借427萬輛年銷量,躋身全球第五;奇瑞出口突破百萬輛,連續22年成為中國自主車企的出口冠軍;吉利控股以334萬輛的年銷量,首次躋身全球十強。
于是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比亞迪、奇瑞、吉利這自主三強誰會更先成為與豐田、大眾比肩的世界級車企呢?
如果從銷量來看,比亞迪已經遙遙領先奇瑞和吉利。比亞迪的最大優勢,是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其從礦產資源,到電池、再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鏈。刀片電池技術與DMi超級混動系統,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引領性技術。
不過比亞迪的短板也很明顯——海外市場銷量占比不高。數據顯示,2024年,比亞迪海外銷量為41.72萬輛,僅占總銷量的9.77%。
對比之下,奇瑞的海外銷量為114.45萬輛,占比超過43%。比亞迪在歐美高端市場的品牌認知度仍然較低,品牌國際化的路還很長。
奇瑞與其他自主車企只能“窩里橫”不同,其早在20多年前就啟動了全球戰略。已經連續22年成為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出口的銷冠。以2024年的銷量數據為例,奇瑞全年的銷量為260.39萬輛,而海外銷量就達到了114.45萬輛,占總銷量的43%,遠超其他中國車企。
奇瑞的國際化體系布局相當完備。奇瑞已然在俄羅斯、巴西、土耳其、墨西哥、智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超過1500個銷售服務網點。還在全球構建了16個生產基地,形成了真實的“本土化”制造能力。
奇瑞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完整的海外人才體系。早在十多年前奇瑞很早就建立了專業的海外市場管理團隊。在多個國家,奇瑞不只是"賣車",而是通過深度本土化運營,成為當地社區的一部分。
這種扎根式發展,讓奇瑞在海外市場建立了堅實的品牌基礎和消費者信任。
目前奇瑞最大的困局就是,在現在這個汽車電動化的時代背景下,其轉型步伐明顯落后。同樣以2024年的銷售數據為例,奇瑞新能源的銷量為58.35萬輛,僅占總銷量的22.4%。
因此,如何在保持海外優勢的同時,加速電動化轉型,將是奇瑞面臨的最大挑戰。
吉利的全球化戰略則簡單粗暴得多——收購沃爾沃,入股戴姆勒和阿斯頓·馬丁,再到與雷諾成立合資公司,吉利通過資本紐帶構建了一個全球化的"朋友圈"。
這種國際化路徑,不但加速了吉利技術的升級迭代,而且讓吉利構建了一個,橫跨全球的多層次品牌矩陣。構建起了覆蓋5萬至200萬元的全價格帶產品譜系。
這種多品牌戰略,讓吉利能夠規避,單一市場和單一產品的風險,從而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
在技術平臺上,吉利同樣實現了全球化的整合。像CMA架構,以及SEA浩瀚架構等這些先進平臺,已經在吉利的多個品牌之間進行了共享,實現了高效的研發協同。
特別是SEA浩瀚架構,不僅支持吉利自身品牌,而且還向第三方品牌開放,這樣就使得吉利在技術輸出這個方面,走到了中國車企的前列。
2024年,吉利的海外銷量為40.39萬輛,同比增長了53%。在東南亞,東歐中東等市場,吉利其實已經構建了完備的銷售服務體系。
特別強調一下,吉利收購回來的“沃爾沃”在歐美市場一直都擁有非常穩固的市場地位。這樣為吉利旗下其他品牌進軍海外市場,提供了品牌背書。
回到問題本身:誰會更先成為世界級車企?
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標準:什么才算真正的"世界級車企"?
我在網絡上找了下資料,發現能夠稱之為“世界級車企”,要同時符合以下要求: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符合以上全部評判指標的也就只有豐田、大眾和現代-起亞等少數幾家企業。而比亞迪、吉利、奇瑞三家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還未完全達到世界級車企的全部標準。
所以,我們與其討論誰會率先成為世界級車企,倒不如討論我們的自主品牌誰能脫穎而出成長為世界級的車企。
結語
回望歷史,1985年,上海大眾成立之時,中國汽車年產量不足5萬輛。而且今天僅僅比亞迪一家的日產量就超過1萬輛,產業鏈本土化率更是超過90%。
面向未來,不管是誰,最終最先成為世界級車企,這三家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都將會促使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更高的層次。
當我們的參照系由“趕超合資品牌”轉變為“挑戰全球巨頭”時,我們中國的汽車工業就已經已然站在了一個全新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起點之上。
畢竟從技術跟隨到并行創新,再到某些領域的領先引領,一直都是我們所擅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